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教师

第二节教师


  1954年办学初,教师来源主要由各单位推荐,试讲一周,合格者办理手续,定为教师。同年仅有教师7名。1959年小学教育初具规模,有教师62名,其中林场小学教师I7名。
  1964年以后陆续从哈尔滨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绥化师范学校、富锦师范学校、伊春师范学校等院校分配大中专毕业生50余名。1966年全区共有小学教师146名,中学教师41名。1968年后一些具有大专学历教师,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同程度触动与其它原因,纷纷调离林区,至1983年已达38名。大专学历教师比例减少,师资力量逐年减弱。1974年小学中专学历教师仅占16%;中学大专学历教师仅占8%; 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11%。同时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未有师范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因而采取初高中毕业生顶编代课办法。1970年录用60名。1971年录用17名。1977年又从工人中录用20名顶编讲课。1979年后教师来源主要为伊春师范学校大中专毕业生。1985年全区有教师516名,小学教师279名,中学教师237名。(见附图)(见附图) 1977年后,上甘岭区以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小学中专以上学历教师数量比例有较大提高,中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数量比例也有提高。1981年小学中师以上学历占44.7%,中学大专以上学历占10.3%。1985年小学中师学历教师占80%,中学大专学历教师占26%,15年以上教龄教师占38%。
  1985年加强教师管理,制定了教师工作细则评分表。
  上甘岭区师资力量一直较为薄弱。小学中专以上学历教师、中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均较少。教师培训一直为上甘岭区教育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1954年至1966年,上甘岭区师资培训主要形式为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集中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1966年至1979年,主要采取举办学习班的形式,由具有较高学历教师讲课,进行教学业务学习。
  1976年办语文班1个,学员20人,一年结业。1977年办化学、数学班各1个,学员41人,半年结业。1978年办英语班1个,学员18人,9个月结业。1979年办物理班1个,学员18人,英语班1个。(见附图)学员25人,半年结业。1981年办两期语文班,学员42人,半年结业。1982年办体育班1期,学员16人,1个月结业。
  1980年后,师资培训形式主要为派出教师到各大专院校进行高职进修或参加函授。至1985于干大专院校进修英语4人,中文6人,物理6人,教学8人,生物7人,化学6人,地理1人,历史2人,政治3人,于大专院校函授中文25人,数学10人,政治1人,生物1人,数学1人,教育管理1人。
  1983年正式成立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
  上甘岭区教师基本工资较低,1976年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平均43元,中学教师基本工资平均57元。经1977年、1979年和1982年调整工资,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平均60元,中学教师基本工资平均75元。1984年对小教6级以上中教8级以上,实行边远地区知识分子待遇,每月补贴15元。
  1966年前,上甘岭区对于教师工作就比较重视,历年均要召开教师代表会议,对教师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先进教师。“文化大革命”中则被消弱。197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师工作进一步加强,区政府决定将每月5日定为走访知识分子日,每月20日为知识分子接待日。1982年后政府又做出优先解决教师吃菜、烧柴、住房等问题的决定。1984年又决定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战线总结表彰大会,并于春节举行教师迎春茶话会。
  △上甘岭区教师进修校于1983年成立,有校长1人,教师4人。1985年有教职员22人,校长2人。下设教师进修部,主任1人,教研员6人;教研部,小学教研主任1人,教研员5人;中学教研主任1人,教研员2人;干训部,1人;办公室,事务员、打字员、图书资料员各1人。
  22名教职工大专学历11人,中专学历11人。
  教师进修有办公室4个100平方米,教室100平方米,会议室4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40平方米,实验室50平方米。会议室、图书资料室、实验室与上甘岭区党校、职工学校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