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优秀科技成果

第二章科技成果

第一节优秀科技成果


△伐倒木集运材搭载板起落防震法 1956年上甘岭森工局实验伐倒木集材,搭载时,倒木大头震力和冲击力很大,经常造成平衡轴断裂,搭载板及内燃机损坏。同年第七林场0199号机车包车组司机乔汉收,助手郝士丛发明伐倒木集材防震安全柱,减除集材搭载时产生的震力和冲击力,杜绝了平衡轴断裂与搭载板、内燃机损坏事故。
  装置:防震安全柱为一只长1米、直径3一10公分的大柱,松桦木皆可。
  操作:1.将防震安全柱上端支住搭载板背面,下端置于履带上,与履带成30度角。机车向后退。由于履带后退,防震安全柱随之移动,因而搭载板缓缓落下,不用人抬放。搭载板落下后,防震柱即可取下。2.捆好伐倒木,开动绞盘机,使花架竖直。这时立即将防震安全柱顶入。一端置于履带上,另一端顶住搭载板。3.车以一速前进,行1米。防震安全柱即随履带前进,搭载板缓缓落下。搭载板落下后,防震安全柱落于履带上,随即可以取下。 △无立柱装车法 1956年,上甘岭森工局一三一贮木场装车工何瑞福,创造无立柱装车法,在10层板550型12米长的车箱内进行。(见附图)
  一、材料:无立柱装车法所用材料,全部用3分油丝绳捆锁原木,构成“安全装车捆木索”,共6套。
  二、装法:先将安全装车捆木索铺在车箱里。装原木与车箱平或稍高,将主腰绳捆牢。再于两侧装原木,将安全绳连结腰绳捆牢。装顶层起脊,捆牢封车绳。
  三、优点;节省车立柱;装车运转安全;节省费用;缩短装卸车时间。   四、问题:在板车上不能进行。
   △松梢象鼻虫防治  上甘岭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黄显耀,于1973年开展了对松梢象鼻虫防治及发生规律研究。在研究期间,先后请中国科学院北京昆虫研究所赵养昌、沈阳林士所李亚杰、东北林学院方三阳查阅国内外资料,均未找到可靠根据,最后由方三阳定名为松梢象鼻虫。
  松梢象鼻虫,鞘翅目,象鼻虫科。伊春林区、牡丹江林区、合江林区都有发生。成虫、幼虫均取食红松、樟子松主干嫩梢,使主干嫩梢枯死、多叉、奇形。
  松消象鼻虫形态特征为:成虫体长5一7毫米,体翘暗红色,随虫龄增大体色变暗。触角锤状。膝形弯曲球部三节白色。胸部中央有一纵隆线,沿线两侧密生白色鳞毛。背板中央横向等距排列4个白斑点,小盾片全为白色鳞毛覆盖。鞘翅上有纵向排列的5条隆线,上有小点刻。由后缘起和臀角处向前缘外数第三条隆线之间,密披白色鳞毛或鳞片。鞘翅上横向排列两条横带、后带下半部为黄色,上半部为白色。前带为黄色,近似两个肾脏斑。其中夹有稀疏白色鳞片。腹部和腿节上有白色鳞毛。生活习性为一年一代。成虫于落叶层下的浅土层中越冬,或在多年死树皮深处成群越冬。翌年谷雨后外出取食交尾。但外出早晚有无是随气温高低变化而变化。5月 中下旬交尾,在樟子松上晚10天左右.十分频繁,从早4时至晚7时均可见到。边交尾边产卵。6月中旬可见幼虫.幼虫初在韧皮部为害。这时撤梢向下弯曲,开始枯黄。以后幼虫深入木质部,最后钻入心到髓。七八月之交化蛹,为期1个月。8月上旬成虫,在顶梢和测技顶梢取食为害二三十天。天冷后,成虫有向窝风向阳处集中趋势。9月进入越冬期。
  松梢象鼻虫喜光,全光下的红松林被害重。透光扶育不当时,被害有加量趋势。内吸性杀虫剂氟乙酰胺、一○五四的400一600倍稀释液,对松梢象鼻虫各个不同虫期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直流供电可控硅脉冲调速电动选材车 1973年贮木场在林业局科技研究所指导下,对交流选材车进行改造,成功研制了直流供电可控硅调速电动选材车。做为贮木场选材作业的一种运输工具,它具有操纵方便、运行平稳、维修简单等优点。这种电动选材车装有直流并激电概1台,功率7.5*,额定电压220伏,额定电流4安培,车身长2.41米,最大牵引力5吨,最高时速20公里/小时、共分8速。
  工作原理:1.直流电源。根据可控硅电流到零后能正阻断这—性质,利用三相半波控制其中一相的整流电路。2.主电路。架空线上的脉动直流,经空气开关K1-1、K1-2进入直流电动机,调爷可控硅KZ2的通导角,即能改变直流电机的转速,为使流过直流电机电流连续,在电枢的两端并联续流二级管Z1,换向开关KI-2则能改变电枢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电机的转向。3.触发电路。本系统有两套触发器,均采用单结晶体管BT触发。两套触发电路所用的单结晶体管、稳压管、脉冲变压器相同。只是单结晶位管BT1、BT2所取的同步电源不同。(1)图1中整流电源的触发电路单结晶体管BT所需要电压电流则用同步变压器B,取可控硅KZ1同相的交流电源,经二级管D3D4双半波整流,稳压管DW削波稳压后供给。调动电位器R2的阴值,改变输出脉冲的相位进而控制可控硅KZ1的导通角,即控制了直流电源输出电压的大小。(2)图3中主电路的触发电路单结晶体管BT是取可控硅KZ2两端电压,用电阻R2降压限流,经稳压管DW削波稳压后做为同步电源。调节刷型电位器B1的阻值,改变输出脉冲的相位,即控制了可控硅KZ2的导通角。4.控制电路和延时电路。控制电路是由换向开关K1—1和直流继电器J(线圈电压220伏)刷型电位器R1组成。其作用防止换向时造成过大的冲激电流,烧毁换向开关、可控硅及其它零件。工作原理见图3。合上空气开关K与电源接通,将换向开关搬至运行的位置(前进或后退),刷型电位器R旋至O位,即KO闭合。这时直流继电器屿电源接通。J1J2J3闭合,可控硅控制极G与触发接通。旋转刷型电位器R1,单结晶体管BT2工作,可控硅因触发而导通。K2虽然断开,但J2闭合,直流继电器J与电源仍然接通,JI继续闭合。将换向开关旋至停的位置,换向开关 K1一l将电源切断。直流继电器厂因断电而动作,J1J2J3断开。再将换向开关搬至运行位置,又与电源接通。但是由于继电器RI的旋转,K2断开,直流继电器仍然不能与电源接通,J不能闭合,可控硅控制极与融发断路。要使J1与控制极G接通,必须将刷型电位器R1重新旋至O的位置,K2闭合而直流继电器J与电源接通,形成回路。延时电路是电解电容C2和电阻R5组成的充放电路(见图3),放电时间 T=(R5+RV)C2(RV是直流继电器线圈电阻)。车在行驶中,因过道过大铁或触电架摆动,而使触电架脱离电源,继电器J因断电而释放。J1J2J3断开,有了延时电路,在T哟时间内,(R1+RV).C放电,供给继电器J电压电流,直流继也器仍然继续吸合。这样就避免因过道或触电架摆动脱离电源而重新将刷型电位器R1旋至0位。5.主电路保护。将电机串接在可控硅KZ2之前,用熔断器(RL1100A、500V)和自动空气开关
        一200 (DE10—100   V)作短路保护。
       一500(见附图)           (见附图)操纵箱结构。主电路、控制和延时电路网装在一块板上,垂直安装在箱内。主电路的触发电路水平装在箱内,中间装有100A直流电表,表的两侧装有指示灯S1S2,指示是否有电。右侧是刷型电位器旋转扭W,中间标有○位,左侧是换向开关K1-2标有前、停、后3个位置,盘中间是喇叭按扭AT,空气开关安在箱的右上方,车的前后装有喇叭。
  操作。1.接通电源前,首先将倒顺开关K一2指向停的位置,调速旋扭W调在○位。2.闭合空气开关K。电源接通后,将倒顺开关K1-2打到运行方向的位置。指示灯发亮,证明有电。3.旋转调旋扭W即可运行。4.搬动倒顺开关换向时,需将电位器打倒○的位置。
  △悬挂式重型营林整地犁 1974年“五七”农场为完成万亩秋整地任务,利用一部废旧两铧犁,经反复试验改进,研制出悬挂式重型营林整地犁。整地犁由犁架、犁柱、犁臂、立式犁刀、尾刀、尾架、悬挂拉臂、犁臂加强螺丝、雁尾压土板等组成,长2600毫米、宽1800毫米,高1350毫米,重1200公斤。整地犁主要用于营林整地,也可用于农田排涝开沟。在直径8厘米以下的灌木丛林整地时可不需打带,一次完成,也可在坡度12度地带上进行整地。水湿地塔头在30厘米以下翻伐率达95%,塔头在50厘米以下翻伐率可达80%;土层在15厘米以上,下有碎石亦可进行作业。与东方红75型拖拉机配套,每台班可整地5一6公顷,与东方红54型拖拉机配套,每台班可完成4一5公顷。(见附图)
  △颗粒造肥机 1976年向阳农场为实现合理施肥、充分利用草炭资源,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制成功颗粒造肥机。颗粒造肥机挤压部分采用创板式,适用加工发酵的草炭、厩肥以及草炭与厩服混合物。造粒均匀,每小时可造粒肥两吨。颗粒造肥机的配套动力为7.5*电机,采用三角皮带传动。主要部件有料斗、轴杠、刮刀等。电机安装在可调整距离的固定架上。机架由60X60毫米角钢焊接或小钢轨焊接。同年此项革新获伊春市优秀科技成果奖。(见附图)
  △牵引五铧犁改为悬挂式 L一5-35重型五铧犁是省农机厂产品,原结构为牵引式。根据上甘岭区地块面积小,不规整,作业时提转次数频繁,1976年向阳农场对重型五铧犁进行了改造:去掉两个地轮、汽轮和尾轮,去掉调整丝杠和水平丝杠、起落器,割掉牵引部件,增设牵引拉臂和深松铲。革新后提转灵活,深度调整方便,减轻阻力50%,达到深松。此项革新获1976年伊春市优秀科技成果奖。(见附图)
  △悬挂式多用七铧犁 1976年向阳农场利用本单位仅有的二台小台钻、电焊箱、小烘炉,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制成功多种用途的七铧犁。用1台铧架,经过部件的调整或更换达到一机多能。悬挂式七铧犁适应黑龙江省垄作特点,与具有悬挂装置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或中型胶轮拖拉机配套,可进行起垄、播种、中耕(深松)等作业。七铧犁长2 200毫米,宽4 800毫米,高1300毫米,重750公厅。适应距离60—70厘米,行数5行、6行、7行,运输间隙50厘米。播种箱容积170公开,播种范围每亩3~12.6公斤,每垄可播1—4条,破茬深度5-16厘米,掏埔深度35厘米,适应速度5一6公里/小时,生产效率(6行)180~240亩/班。七铧犁机架为单梁式结构,在梁上有与拖拉机挂结用的螺栓与悬轴,机架是联结和固定其它组件和部件的主件。在机架的前方有两个地轮,在着地转动时经过小连轮传动排种机构工作。犁辕组合共有7组,犁辕上面有联动支杆架,后段装有三角形犁锋或深松铲。起垄靠三角锋完成,铧上配有双翼分土板。播种时,机架安上播种箱、排种盒、排种管,挂上开沟器,每垄可播1一4条,每3垄带有1个镇压器。中耕时卸去三角锋,换上深松铲,在犁辕两侧按上鸭型铲,除掉垄帮杂草。在前架下装有六个梳苗器,剔除苗眼杂草。通过深松铲进行深根和扶土。(见附图)
  △3X4尺500吨无定厚同时闭合热压机 1976年机修厂王忠山、张有宝、张明义、王太启、蒋凤祥在完成机械检修任务的同时,大搞木材综合利用设备,设计制造成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无定厚度同时闭合热压机。热压机制造规格为3X4尺,8层,可压制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热压机总压力为500吨,高压油系为320公斤,框架采用400工字钢3根焊制。气路系统伸缩和转动关节相(见附图)结合,可减少占用空间位置。同时闭合机构,无定厚板加压为热压技术的新发展。无定厚加压可以生产任意厚度的刨花板,但要求进料精确,必须采用同时闭合。1979年同时闭合热压机获伊春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饲料打浆机  1976年为发展养猪事业,解决青树料加工困难,向阳农场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造成功饲料打浆机。饲料打                  —                   —浆机外壳用红砖砌后,以水泥抹成,内设1组三角排列飞刀,通过轴杠固定在支架上,配套电机7.5千瓦。饲料打浆机可加工青棵、菜类、瓜类、薯类,适用于大型养猪场。打浆时注水,深20厘米,加适量原料,盖上木盆,进行打浆。每分钟可打浆100公斤。打好后,由下部放出。同年,饲料打浆机获伊春市优秀科技成果奖。(见附图)
  △79—A型双垄薄膜地面覆盖机 1979年红卫农场科研小组王俊恒、王维国等为使地面薄膜覆盖新技术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经过12次改进,8农田间作业实验,终于攻克垄不成型,剖膜跳刀,展膜打绺,压股撬边,复士不均等难关,研制成功79一A型双垄薄膜地面覆盖机,实现作垄、镇压、剖膜、刺孔、铺膜、复土七道工序一次完成的铺膜工艺。较人工提高工效120一150倍。覆盖机由东方红54型拖拉机牵初每班铺膜45亩。_ △A79一B型单垄薄膜地面覆盖机 1979年红卫农场科研小组在79一A型双垄薄膜地面覆盖机的基础上改造成功79一B型单垄薄膜地面覆盖机。全机重45公斤,一次可完成垄体成型、铺膜、切肩、压膜、覆土五道工序,较人工提高效率75倍。79一B型覆盖机由手扶拖拉机牵引。1980年5月全国地膜覆盖黑龙江现场会曾来红卫农场参观覆盖机操作表演,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台单垄小型薄膜地面覆盖机,会议号召全国高寒地区推广应用。
  △D型原木调头机 1980年6月贮木场机械工程师肖占地、统一计师窦景彬共同研究设计了原木调头机,安装在原木传送带旁,对原有原木传送装置不改变,每年可创产值18万元。原木调头机造价仅6 000元,起重量分2吨,高度为6米,调正原木最大长度8米。1984年伊春市林产工业局在上甘岭召开会议,要求全市制材行业推广。(见附图)
  △GX—1型公路除雪机 上甘岭林业局路电处于1984年8月根据伊春林业管理局木材生产局下达的“公路除雪机”研制项目,成立研究试制小组,对国内除雪机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上甘岭林区实际情况及技术水平,确定研制方案。1984年10月完成整体设计,制造出样机,在运材公路上进行了450公里的作业性试验。1985年10月在样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同年11月完成第二套设计方案和原机改制,并进行了200公里的作业性试验,基本达到设计指标。
  结构及原理。1.除雪机械传动装置系由主机绞盘机输入轴引出,通过增速箱增速,然后由传动箱驱动抛雪风扇旋转。2.螺旋集雪器与承载轮连接,在框架里设有22个螺距角度为7度的对装集雪片,承载轮与地面磨擦而旋转。3.抛雪风扇的旋转由机械传动装置驱动,将集雪器所收集的积雪收入抛雪筒后排除。4.除雪铲由6毫米薄铁板制成,呈弧形铲刃用东方红一75型拖拉机推土铲刃(标准件)拼装。5.缓冲装置,在承载轮两边设有弹簧缓冲器,行驶中遇有凸凹不平地面时,可做一定程度缓冲,减少钢性冲击。6.车架与承载部分,将J一80拖拉机后部搭载板折除,除雪机架悬挂在J一80拖拉机后部,车架与除雪铲承载轮相互连接。7.除雪机的起落靠主机的双缸液压装置控制。(见附图)(见附图)
  参数测定。1.除雪速度7.9公里/小时至17.16公里/小时。2.最大排雪量3 7500立方米/小时。3.最大除雪厚度300毫米。4.除后残留量20至40毫米。5.最大扬程6至10米,除雪有效宽度2.9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