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护理
第三节护理
经过护理培训,上甘岭医院护理水平有很大提高。
△护理 上甘岭林业局职工医院未设护理部。1953年护理工作只能完成一般性肌肉皮下内注射、导尿、换药及一般外伤简单处理,大量外液均用等渗液体皮下输液法。1959年在卫生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下,护理水平有显著提高,一改皮下输液为静脉输液。至1965年90%以上的护理人员能够达到静脉穿刺一针见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护理制度遭到破坏,临床搞所谓医护合作。护士进行诊病开处方,医生则要从事护理,导致医护本末倒置,医护质量下降。1972年始有恢复。 60年代,为儿科护理除掌握一般性基础护理技术外,对常见病的护理、多种传染病的护理及消毒法大都掌握。70年代对多种原因而导致高热昏迷、急性药物用药中毒、心肺肝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冬眠等特殊用药的护理观察已形成护理常规。原小儿静脉输液从胶布固定,亦改用头皮针静脉穿刺输液,并逐渐将其应用到成人病员。1980年内儿科护理已能应用电动洗管机抢救各种口服毒物所致急性中毒病人。1984年内科制定了心肌梗塞等13种疾病护理常规;儿科制定了小儿肺炎、婴儿腹泻等12种护理常规;传染科制定了病毒性肺炎、猩红热等11种护理常规。
妇外科手1957年成功地护理阑尾切除病人后,部分护理员掌握骨折截肢、肛肠、剖腹产、于宫次全切除手术后的护理。1962年成功护理胆囊切除病人后,本部护理人员掌握对乳突根治、骨折腹外手术后的护理。1975年对脑外手术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1984年外科护理制定了颅脑外伤、胃及十二指肠手术等11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妇产科护理制定了剖腹产、妊娠中毒症等7种疾病护理常规。
1965年至1982年,病房护理执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护理常规,对住院病人实行三级护理,由病房医生根据病情确定护理级别。1962年对病危、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病员、各种大型手术及新开展的大手术、各种严重外伤等病人实行特殊护理。1983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颁发的医疗护理常规。同年执行黑龙江省卫生厅《综合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及主要护理工作制度》的《查对制度》。1984年对一级护理病人实行计划护理。
△护理人员 1953年上甘岭森工分局有护理人员13人,设卫生长、卫生班长各1人;红山森工分局有护理人员12人,设卫生长1人。同年8月两卫生所合并,有5人上学进修或改医疗工作,设护士长2人。1954年因护理工作量增加,在工人中录用护理员6人。1955年秋,首次有卫生学校毕业生分配医院做护士。1960年上甘岭林业局职工医院为提高护理水平举办护训班,为期1年,同时在全院护理人员中开展技术练兵活动。1964年有10名护理员晋升为护士。 “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队伍混乱。1976年护理业务学习活动逐渐恢复。1978年后每年举办一期“基础护训班”,学期3个月,由护士长担任教师,讲解基础护理及有关临床知识。1979年经理论者论与实践考核,有13名初级护理员晋升为护妇,1名护士晋升为护师。医院护理人员中第一次出现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同年职工医院恢复总护士长一职。1980年为促进护理工作,职工医院举办了护术表演赛。1984年上甘岭林业局职工医院进行机构调整,设内科、小林、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各配护士长1人。1985年全区共有护师3名,护士52名,护理员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