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防疫
第三章卫生
第一节防疫
上甘岭防疫工作发展于70年代,地方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均取得一定成绩。 △卫生防疫站 上甘岭区卫生防疫站于1979年建立,有医务人员10人,其中医师5人,下设卫生组、防疫组和化验室。化验室主要设备有分析天平、显微镜、电冰箱、干燥箱、恒温箱、检验台,开展项目为乙型病毒肝炎表面抗原测定、氟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计数。
△预防接种 50年代,上甘岭地区人口少,未开展预防接种。1959年至1978年,预防接种由卫生科下发疫苗,林业局职工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街道、学校具体进行。预防接种项目主要有流脑、麻诊、结核、白百破、百白二联等。1979年预防接种转由防疫站负责。1982年全区开展了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建立23个接种站,配备24名工作人员。
△地甲病防治 上甘岭区为地甲病高发区。1979年普查统计,患病5 336人,患病率22.72%;生理肿大率20.5%;患者女性占66.23%,男性占23.77%,女性高于男性;儿童少年患者占65.48%,成年占34.52%,儿童少年高于成年;分布以北部东部低山区较重,西部平坦地区较轻。(见附图)
1979年,中共上甘岭区委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开展对地甲病的防治工作。1979年8月进行普查,同时开展防治,普食碘盐25 700人,食碘盐365户,投放碘1 700户,治疗1 524人,治愈4 268人。至1980年10月基本控制地甲病蔓延。年末验收,治疗率为98%,治愈率为80%。中小学生生现肿大率下降17.9%,患病率下降至5%。1994年患病率4.96%,复发率0.12%,新发率0.003%。
△传染病防治 上甘岭区法定传染病于1962年至1966年达到高峰,发病例多,流行范围大,几乎遍布全区,死亡率较高,主要为麻诊、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1969年与1973年出现单年度发病率较高的趋势,主要为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流脑死亡率上升。1977年至198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出现第二次高峰,以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最多,腥红热、麻疹、病毒性肝炎次之。因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医疗设施增多,医疗水平比较以前显著提高,死亡率下降。
伤寒与副伤寒 1961年8月上甘岭发生特大洪水,水后各种传染病逐渐发生,以伤寒、副伤寒最甚。在区政府领导下,职工医院成立医疗抢救小组,因病人较多,又成立6个专科病室收治病人。1961年末至1962年秋共抢救治疗病人72例,仅发生1人死亡。
脊髓灰质炎 1964年7月,发生小儿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职工医院抽调内科医生全力抢救,并将儿科病房全部用于收治脊髓灰质炎病儿。至8月,共收治病人67例,除部分留有后遗症外,无一人死亡。
布氏杆菌病 1969牟5月,五七农场从肇东县购入一群绵羊,因有未经检疫病羊,于同年12月在人群中发生布氏杆菌病,患者达50名。在区革委会指示下,职工医院派出5人,伊春市派出2人,组成医疗队,在五七农场设立病房,有病床20张。经近一年隔离治疗,多数病人痊愈,仅少数遗有乏力、关节痛、睾九痛,无一例死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69年春,上甘岭区发生流行性脑脊髓炎大流行,起病急,罹病者多。林业局职工医院增设临时病床,确定2名医生具体负责治疗工作。历经2个月,共抢救治疗病人84名,其中5人死亡,其余痊愈。
1974年春,又一次流行,历时一个半月,职工医院共收治69例,仅1人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 1978年4月,卫国林场发生上甘岭区有史以来第一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同年7月,秀林工区筑路队仅10天便发生23例。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凶猛。职工医院进行全力抢救,历时一月有余,全部病人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