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金山屯区(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场旺河中游,是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的林业生产基地之一。行政区归伊春市管辖,林业局为黑龙江省所属森工企业。区行政区亦为林业局林业施业区,总面积1849.4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7470人,由汉、回、满、朝鲜,蒙、壮等民族组成。汉族占98%。人口分布密度每平方公里25.67人。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交错,属于花岗岩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低山占62%,丘陵占26%,河漫滩台地占12%。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沟壑深长,坡度较缓,平均海拔506米。版图呈不规则的枫叶状。土壤分为暗棕壤、草甸土。沼泽主和棕色针叶林土4个立类。暗棕壤占辖区总面积的92.3%。全区地处中高纬度,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4℃,月平均气温最低一24℃,最高20.5℃,极高达37.1℃。年降水量一般在600至700毫米之间,雨季常集中于7至8月分。冬季平均降雪深度20厘米,最深积雪40厘米。早霜出现在9月上旬,终霜消失于5月中旬,无霜期90至120天。结冰期达6个月。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东北地带的外、阔叶林木及蔬菜、谷豆类农作物生长。
  区(局)大森林覆盖,面积广大,林水资源居于主位。在经营总面积中,有天然林116 776公顷,占63.14%;人工林12 998公顷,占7.03%。活立水总蓄积1250.63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71.2%。活立木总蓄积中,有林地蓄积占94.7%,疏林地、散生木蓄积各占2.5%与2.8%。主要树种,由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针叶乔木与枫桦、白律、杨树、椴树、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揪、榆树等阔叶乔木构成。其中,红松最珍贵。除林水资源外,还兼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一定储量的矿产资源。较具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多达350个种类。属于山野菜类的藏某、山露、刺嫩芽、金针菜,食用菌类的黑木耳、猴头蘑、棒蘑,山野果类的都柿、草毒、弥猴桃、棒子、红松籽,中草药类的党参、平贝、刺五加、三棵针等,早已闻名遐尔,某些山野菜产品还远销到日本。野生动物有马鹿、猪俐、樟子、青羊、水獭等珍贵动物和野猪、熊、狼、狐狸、狗子、草兔、野鸡等经济动物2类,共15余种。矿产资源有铁、金、石英、锡、黑钨、石墨等。
  白山林场葫芦头沟母树林,是1967年区划的唯一以天然红松成过熟林为主体的林地,现有面积478公顷,蓄积145 854立方米,仍保留着原始林的特征。大昆仑、丰沟森林经营所,丰茂、丰岭、丰丽林场和育林森林经营所等施业区内培育的人工林,为后备森林资源注入了活力,逐步调解着森林资源结构的变化。区(局)林木葱郁,峰岭含黛,风光独特,又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金山屯历史悠久,历经沧桑。考古发现表明,约在2000年前就有古老的民族生息繁衍。金宣宗祯五年(1217年),境内横山(个横山森林经营所)一带有都统所屯军(为地方军政合一权力机构)。金代以后,经过历次战争和几次民族南迁,清初又行封禁政策,使这块古老的土地成为人烟稀少的大森林地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汤原设县后,归属汤原地界。民国18年(1929年)有场原县山林自卫团1个中队进驻。
  伪满康德2年(1935年)至伪满康德7年(1940年),汤原县山林自卫团改为山林警察大队中队部。又设山林警察骑兵队第二小队部,岔巴气山林警察大队,日本开拓团(由俄人组成,属日本关东军佳木斯陆军总部谍报室),维护日伪统治,并保护腾野、关林、东帮组和三江公司等日本柜头掠伐林木资源,直至1945年日伪跨台而告终。
  金山屯最早得名于元代,蒙语称阿尔坦阿布拉爱拉(意为产金子的山村),清朝更名查拉巴旗(满语为大红松树)。日伪时期,因山野深广,又为交通要塞之地,被称为岔巴气和大荒沟。
  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与伪满康德9年(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军先后在镜内老白山(今白山林场境内)创建抗联密营基地,利用深山密林天然屏障,坚持抗战多年,以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1948年春,合江省佳木斯市移民93户、320人,在境内建起解放后的第一个村落——学习材。1952年4月1日,林业局建局,迎来了林业开发、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58年10月13日成立了人民公社,与林业局合署办公,为政企合一体制之始。1963年4月27日,公社改为区人民委员会。1980年10月28日成立区人民政府。
  建局34年来,金山屯旧貌换新,山河巨变,已成为林、工、农、商各业综合发展的国家中型林业企业。到1985年,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0324万立方米,营造人工林130万亩,生产等内锯材120.3万立方米;加工纸浆、造纸等林化产品13 757吨,胶合板80.77立方米;生产农业产品和地方工业产品达9 230.9万元。建筑公、民用房产设施47.3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的占83%;修筑林区运材、交通公路674.4公里,公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64.6米;增置各类机械设备1125台(辆),固定资产原值达7 498.9万元。现有企、事业基层单位(科级) 26个,各类从业人员达20 496人,其中林业全民固定职工8533人。
  建局以来,区(局)还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四网三化”(防火公路网、观察潦望网、通讯网、防火林带网,防火队伍专业化、扑火机械化、灭火方法科学化)建设,以春秋两季为重点,常年防火,实现了34年无森林火灾,成为全国林业的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区(局)经济发展同国家机制同步进行,在迅速发展中经历了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1952年建局后,单一木材生产,手工季节性作业,设施简陋,年产量不稳定,到1955年,年均产值在1471万元左右。
  1956年实行定场定居、以场轮伐以后,开始营林生产,初步改变了只采不育的现象;1964年逐步确立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扭转了重采轻育的思想,并陆续开展了次生林改造和天然幼壮林人工成林抚育生产。到1965年,年均完成营林牛产金额93.85万元,营造人工林28 473亩,平均保存率达47.05%;年均生产种苗1 554万株,出苗合格率达97%;进行天然林人工成林抚育12 871亩,次生林改造24 777亩。
  从1954年,丰丽林场组织家属妇女种植蔬菜,带动了全局农业生产。1958年至1959年,先后有金峰、乐园农业生产单位划入,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同时组建了地方工业生产单位,并在全局上有锯材与木炭、松根油、松针油、松香、烤胶等林产化工产品,使林、工、农产业结构日趋齐备。
  到1960年,区(局)工农业总产值达2 612.6万元,其中木材生产产值占95.9%,锯材及林产化工产品产值占1.l%,农业、地方工业产值占3%。
  但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某些林产化工产品生产存在着盲目性,1963年以后,纷纷调整下马。在此期间,木材生产开始连续实行“跃进”计划,1959年已由1957年的284 000立方米跃到558 549立方米。1961年以后,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计划方调减到260 000至320 000立方米之间。
  1965年,木材生产由“水运”季节性生产改为“汽运”常年流水作业,普遍实行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基本取消了马套子,弯把子银和“磨骨头”人力采运装卸等手工作业方式,机械化程度达80.8%,劳动生产率比1964年提高84.5%。同时,随着林区运材公路的修建,亦为营林、农业、地方工业生产及商粮运输提供了方便。是年,区(局)工农业总产值为1 644.5万元,其中木材生产产值占82%,锯材及林产化工产值占9.6%,农业、地方工业产值占8.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遭到扼制,出现“大帮哄”的运动形式造林,使造林质量下降;年木材生产计划又增至400 000立方米,多年过量采伐,区(局)经济发展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1970年至1976年,随着林木资源的减少,开辟了纸浆、造纸、人造板等生产项目。 1975年以后,木材生产年计划调减到250 000至280 000立方米之间,林业生产重新转到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上,加强了造林质量管理。到1978年,区(局)工农业总产值达2 2482万元,其中木材生产占62.1%,锯材及林产化工产值占16.l%,农业、地方工业产值占21.8%。营林生产完成总金额116.1万元,营造人工林4 485亩,保存率达35.3%;生产种苗1 215万株,出苗合格率达98.5%;进行天然幼壮林人工抚育39 897亩,次生林改造24 023亩。
  1979年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各项承包责任制,给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又扩大了木器、木件等林木加工产品和山野菜出口换汇外贸产品种类数量,确立了林、工、农、商各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向。到1985年,区(局)工农业总产值达3 455.3万元,其中木材生产占58%,锯材及林产化工产品占26.7%,外贸产品占2.3%,农业、地方工业产品占12.7%。营林生产完成金额106.2万元,营造人工林55 676亩,保存率达100/;生产种苗2 054万株,出南合格率达 98.9%;进行天然幼壮林人工成林抚育15 750亩,次生林改造6 350亩。
  建局以来,商业、粮食、物资销售供应工作,亦在长期的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各项生产的发展,区(局)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建局以来,区(局)共建成中、小学校19所,其中山上林场、森林经营所、农场、农业村屯小学12所(含附设初中班带帽小学7所),校舍面积达31 247平方米,砖瓦结构房舍占95%。全区儿童入学率达99.6%,初中普及率达94.8%。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34人。1956年开展扫盲运动,扫除文盲3 700人,使青壮年职工全部脱盲。到1985年又开办初、高中成人教育班,中专班,“电大”班,使112人自学成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全区现有科技人员326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15%。多年来围绕各项生产工作,革新创造和推广先进经验258项,有80多项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其中风力灭火机填补了国家机械化灭火工具的空白,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4等奖,国家农委2等奖,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马鹿控光增茸项目,提高产茸茬数1倍,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4等奖。
  区(局)向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而著称。现有职工俱乐部、广播站(室)、图书馆(室)、书店与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及滑冰场等文化、体育设施118 956平方米。建局初期,群众性的文艺汇演活动十分广泛。 1959年以后,成立局业余文艺队,建基层单位业余文艺队18个,经常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送戏上一线。为群众演出。建局后群众性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活动勃然兴起,60年代初期,局篮球队被称为伊春市篮球界四大台柱之一。60年代中、后期,又有“冰球之乡”之美誉。冰上运动爱好者,多达上干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爬山、长跑、操拳、棋类活动日益广泛,每天参加活动者,多达上万人。
  全区又为历史文物重地,各类出土文物约占伊春市出土文物的三分之一,现有“北山大砬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和“老白山抗联斗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横山古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东正教圣母升天教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1952年至1985年,区(局)共建成职工医院、区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1处,中、西医诊所,基层卫生所网点27个,医务人员达227人。1979年以后,基本控制和消灭了伤寒、结核、痢疾、森林脑炎、肺吸虫、地甲病等传染流行和地方病的新发率,使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建局后,区(局)党委和各级组织,领导全区人民抗冰雪,战严寒,发扬红松一样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全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用辛勤的汗水,改造林区的山河面貌。在长期的生产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有的甚至不惜贡献出了自已的宝贵生命。到1985年,全区共有市级含省系统劳动模范89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12人。1956年至1959年,出席全国的(个人、集体)劳动模范司兴、奚振玉、吴兴德,先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金山屯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布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全区人民的聪明才智,就会夺取各项事业的突飞猛进,全面振兴,使区(局)日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