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科技活动

第三节科技活动


  一、情报交流
  1958年,成立区(局)科技情报领导小组,由6名科技人员组成,1名副局长负责。到1960年,以区(局)情报组为中心,一建成场(厂) 36个情报点,发展专、兼职科技情报员50名,科技研究员350名。翌年,印发《科技情报》、《科学技术资料》和《科技参考》刊物4期,反映区(局)科技活动情况和刊载科技成果。1962年.与省内外建立情报关系点32处,从外地搜集科技信息资料27条,向外地提供科技信息36条、年底,区(局)科技委员会撤销,科技情报交流停止。
  1980年以后,科技情报交流活动恢复。到1985年,印发《大丰科技》18期,216份,反映科技成果及技术改造、革新先进事迹138条;与省内外89个单位进行了情报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信息资料21件,向外提供信息资料92条。
  二、科学普及
  1958年,局科学技术学会成立后,以推广新技术、创高产为内容,采取放映幻灯、举办技术报告等形式,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到1962年,平均每年在各单位放映幻灯80余场次,组织技术报告会60余场次,教育面达7000人次。
  1963年后,科学普及活动由行政部门主管。每年放映科技电影1至2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学普及活动基本停止。
  1977年,重新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到1985年,以营林、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爱鸟护鸟和清除精神污染为内容,举办“科技电影周”和“科技电影月”4次,放映科技电影256场,每场受教育人数达3000人次;开办科技电视、广播录音节目42期,156讲;教育面达2万人次。
  1981年以后,举办营林、机构、企业管理和外语科技讲座班23期,每期参加80余人;建立中小学科技辅导站6个,组织青海年科学竞赛、智力竞赛、幼儿游戏8次;制做航模、风筝、动物植物枝桠、剪纸等科技小制作89件。1985年,区(局)先后获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普活动先进集体,伊春市先进集体称号。
  三、技术培训与学术活动
  (一)技术培训
  1953年至1957年,大多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生产业务技术培训,只举办过2至3期培训班。1958年至1962年,将举办培训班列为重点,每年根据生产需要,开办各类技术训练班4至5期,年均培训采伐、水运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和安全生产员200余人次。
  1962年后,由于科技管理机构撤销,一些单位或部门为解决生产急需,每年临时开办培训班1至2期,每次培训40至50人不等。
  1981年至1985年,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放、搞活的形势要求,技术培训工作受到重视,区(局)科委制定科技培训计划,按系统开展技术培训,共开办医护、营林、采运、木加加工、林产化工、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培训班98期,每年培训500余人次。
  (二)学术活动
  1983年至1985年,召开学术论文交流会5次,征集论文175篇,其中,区(局)内部交流90篇,市级刊物发表20篇,国家级刊物发表20篇。1984年交流的42篇论文中,有11篇获奖。其中,郑誓东、刘利杰合写的《联合供热》提出的联合供热方案被采用后,为区(局)节约资金134千元。
  四、技术革新
  1952年建局后,在推广外地采伐作业先进经验和新工具中,青年作业所和昆仑作业所研究、创造的“自然吊卯”与“木轨道岔子”两项革新项目,开创了局技术革新的首例。1954年,森工局推广先进经验办公室成立,把引进、推广外地先进经验与发动职工群众提合理化建议结合起来,推动了全局技术革新活动的开展。  到1956年,共推广外地先进经验35项,提合理化建议26条,进行技术革新12项,攻克生产难关5项。其中,水运作业所流送工组革新的“一条龙闸水、无人流送赶羊”项目,基本消除了流进木材播垛事故,在大丰河1至11号流进水闸间减少流进工人105人。
  1958年,随着局科技、科研机构的完善,科技人员纷纷深入生产一线,同广大职工群众围绕采运、育苗、造林、林产综合利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到1962年,共革新、创造技术项目138项,其中,包括在学习外地经验基础上的革新项目42项。1960年8月30日,经过丰茂林场工作试点,召开全局新工具生产运动会,根据科研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配合现场操作表演,确立木材生产革新项目36项,年底汇集革新成果36项。是年,以弯把子锯采伐、汽车运输、水运流送相配合,通过推广双滚四轮安全集材车,水轨铁轮平车,水轨双滑杠以及循环索等新工具,形成了“采、集、归”,“采、集、运(流)”及“贮木”3条生产线,为取消马套子,抛掉“磨骨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3年以后,技术革新归入各生产单位主管,活动规模逐渐缩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技术革新受到严重冲击。从1969年,在某些生产技术性较强的单位,组成由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技术小组,提出“开门办科研”的口号,主抓科技普及项目,成果很少。
  1977年,随着区(局)科技机构的恢复,逐步把技术革新摆上位置 。1982年,区(局)提出“七、五”科技规划,确立革新项目112项,到1985年,已完成11.6%。1979年至1984年,还开展了科技成果评奖工作,分3次评出科技成果85项,奖励技术革新先进单位10个,先进个人9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