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科技成果
第四节科技成果
一、营林生产系统
(一)种苗培育
1、隔年埋藏红松种子育苗丰产法 1956年由昆仑苗圃实行,使种子发芽率达90%,出苗健壮整齐。
2、75型式降雨机 1972年育林森林经营所技术员高健和工人马贵山、刘永年等人装配成功。比人工浇苗提高工效150售,年节约工日4000个。
3、自动喷灌水画 1976年由育林森林经营所技术员郑泽民、高健创造。比人工浇苗提高效率200倍。
4、塑料大棚育苗 1980年,由育林森林经营所试验成功。当年成苗率达80%,比天然苗床育苗早成苗150天,获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成果2等奖。
5、换床板 1982年在育林森林经营所推广使用,使换床后的苗木株、行距整齐,窝根率降低到8.6%,成活率达98%。
6、网状播种育苗 1983年春,中心苗圃副主任周喜和、育苗队长林仁株,利用铁线等距编制成网,放置苗床上,按规定标准,控制播种株、行距,做到成行成列,出苗齐、壮、全,提高苗木产量15%至18%。
(二)更新造林
1、幼林抚育补苗 1958年5月,由丽林林场创造。经过扶育补苗的人工林苗木成活率由70%上升到97%以上。
2、单手培土定点植苗操作法 1960年丰峦林场芦保兰工组创造。使造林植苗效率超定额18.9%,苗木窝根率由原来的33%降到3%。
3、“051”型一机多用营林整地机 1978年由机修厂技工郭跃尊、张保权与营林科技术员高健等人试制成功,比人工整地提高效率2.5倍,获黑龙江省林业总局优秀科技成果奖。
4.单人造林小手镐1981年4月,由丰岭林场营林工人周忠义推广,提高造林效率28%,植菌合格率达95%,获区(局)科技成果奖。
(三)森林保护
1.“STM—l型”森林风力灭火机 1980年机修厂技工郭跃尊等人研制成功。适用于扑灭森林地表火,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4等奖,国家农委2等奖,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奖励奖金1000元。现已推广全国各林业企业使用。(见附图)
2.“赤眼蜂”生物防治森林虫害1981年8月,营林科病防站技术人员推广成功。在防治的3000亩人工林中,每株树木的松毛虫虫口密度由120多条下降到5莹7条
二、木材生产系统
(一)采伐
1.自然吊卯法 1952年12月,青年作业所现场员贾梦太创造。将“吊卯”横枕木预先放在采伐木本上,使采伐木根部1至2节木材倒压其上,自然完成“吊卯”,提高小集中工效17.8%。
2、木轨道岔子 1952年,由昆仑作业所工人杨清、张殿跃等人提出。在“自动爬犁”铁舅运输道岔接木轨道集材,每公里提高集材牵引量28.6%,节约铺铁轨长足人工20.03人。
3、畜力串坡防滑器 1955年冬,丰林林场工人张仁堂提出使用,防止畜力集材“爬犁”跑坡,日减少集材事故80%,提高生产效率1倍。
4、无动力高空架索 1958年由大昆仑林场二段推广,日集材36立方米,突破了高山角集材难关。
5、小鹰膀锉锯法 1958年,由青年林场采伐工人白清海创造。使率把子锯前仓深、中仓均、后仓浅,前齿戗、后齿顺,前瓣大、后瓣小,齿呈麦菱三角形,料齐、瓣齐、齿齐、尖齐,前星、后星与锯背正,提高采伐效率30%。
6、平车安全梁 1958年,由丰茂林场工人刘祥安装使用。在坡度陡、弯曲度大的地段,用其近代制集材平车速度,每天减少4至5车掉道材,合计25立方米左右,节约人民币240余元。
7、小小河子流送作业法 1958年夏,由生产科技术员姜成龙创造。利用胜利河支流,把山场中楞材单根下流至大丰河,解决了部分山场夏季上楂子集材的难题,受到伊春林业管理局奖励。
8、木材品等标定尺 1958年由丰茂林场验收员赵经信利用木折米尺改制。通过横向标刻木材等级对应数值,减少木材验收误差,提高检尺效率50%。
9、双滚四轮安全集材车 1960年,丰茂林场在推广外地经验基础上,改制而成。工人站在车上,利用山形坡势下滑集材,平均产量达15立主米(人工),1冬节省马套子30付。
10、高坡木轨滑道减速法 1960年冬,由丽林林场二段张跃堂工组创造。在山场烧灰拔苗助长沙,减缓木轨车集材速度,每天减少牛道材4至5车,提高生产效率14.3%。
11、手扶单轨集材器 1960年由丽林林场工人葛玉民、吴振远制作。比人力集材提高效率40%。
12、轻便小滑杠 1960年,丰林林场二工组创造。用小径木铺设集材道路的一种集材方式。使用后,集材日 产量比过去提高1倍。
13、SG-23型半拖拉式原条集材索道 1980年,小昆仑林场采用,解决了高山角集材问题。
14.小原条大头集材法1980年,丰林林场推广使用。每次可增加集材载量5%,减少三分之一的装车时间。
(二)运材
1.百步穿杨法 1954年,由机运车间司、助人员创造。在汽车出车前先驾车徐行百步,由助手跟随其后,检查确无故障方准出车,使汽车运材事故降低到15.40%。
2.一条龙闸水无人流送赶羊 1954年5月,由水运作业所吴兴德、马奎武工组创造。通过上下闸间依次放足底水,打开“羊圈”流送,基本消除了插垛事故,使1至11号间(55公里)流送工人由138人缩减到33人,一个流送期(4个多月)节约工日13230个,人民币46300元。
3.地槽子装车 1954年,由丽林伐木场创造。比抬“磨骨头”装车提高效率2倍。
4.达脱拉牵挂双轴拖车运材 1956年,由机修厂研制成功。比牵挂单轮拖车运材提高载量40%。
5.卸车安全开闭器 1956年,由机修厂在运材汽车上安装使用,基本消除了卸车人身伤亡事故。
6. 汽车自装自卸装置 1958年,机修厂维修组技术员娄云田研制组装,使用后每辆运材汽车减少装、卸人工13至14人,缩短工时45分钟,加快了装、卸、运3大工序的衔接。
7. 手扶推河车 1958年,由丰峦林场工人郭跃尊研制。平均每车日运载推河流送水材416至418立方米,比人工推河提高效率3至4倍。
8.汽车运材长列化 1960年,由机修厂技术员娄云田提出,实行达脱拉汽车牵引3至5节拖车运材,比过去提高载量2至4倍。
9.储风冷却强化器 1960年,机修厂维修工人研制。使运材汽车机关保持恒温,机油保持一定粘度,改变了载重汽车中途停车散热的状况,减轻了机件磨损。每台车年节省燃料10%左右,趟次运行时间缩短10%左右。
10.吊拖车上大车 1963年生产科科长解世昌等人提出。用运材汽车装载拖车上山场,改变空返汽车拉拖车的做法,减少了途中丢、损拖车事故,使年台拖车轮胎比汽车空返拉拖车延长使用寿命l倍。
(三)贮木
1、连路装车 1955年在贮木场实行,将汽运与水运木材直接装入火车,日节约归楞人工52人,1年后因时常出现木材“摊剪饼”现象而取消。
2、无缝装车 1955年在贮木场推广使用。按火车车皮长度对应材长装载木材,尽量不留空隙,使每节敞车车皮提高载量4至6立方米。
3、平车木制油壶 1959年贮木场以木代铁制作而成。使每台贮木平车比使用铁制油壶降低材料费9.96元。
4、循环索 1956年贮木场推广庙岭经验,利用出河坡口至贮木场2000米平车运材线修筑而成。用机械动力循环索牵引运材平车和空返平车,每个工日 比人力推平车减少劳力55.2%,提高工效2倍,每立方米木材降低成本1元。
5、捆车器制造机 1958年由贮木场工人马贵山制造,比人工制做火车装车捆车器提高工效5.3倍,每根降低成本0.52元。
6、原木横向运输机 1964年贮木加工厂革新成功,年节约油脂、维修材料费3500元,1982年获区(局)科技成果奖。
7、链吊生产线六角轮三角式安全过段装置 1982年,由贮木加工厂革新组装,保证了贮木链吊生产的安全,年节约生产资金12700元,获区科技成果奖。
三、林产工业系统
(一)锯材
1、水力锯 1958年7月,丽林林场安装。以水力发电站返轮轴为动力加工建材,月生产量为70立方米,比人工生产节约资金100元。
2、大带锯生产自动化 1966年,贮木加工厂革新,使锯材生产实现了自动翻楞、自动挂鹰嘴、自动装卸、自动摇尺,日节约劳动6至7人,提高生产效率3至3.5倍,经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确定为省级革新推广项目。
3、数近代摇尺滚筒机 1976年,由贮木加工厂技术员王术梅,技工刘殿义试验成功,改变了过去制材人力“肚皮拱”的笨重劳动,使量尺误差不超3%,提高生产效率4倍。
4、四锯片灰条机 1978年,经基建工程处锯材工人黄树清革新改造而成,实现自动进料,比过去提高生产效率3至4倍,获伊春市科技成果奖。
5.激光投影指示器 1980年5月,贮木加工厂技术员王术梅、王明章等人推广,提高锯材生产综合出材率1%。
6.可控硅装置控制带锯跑车 1984年,建筑工程公司革新安装,提高锯材生产效率2倍以上。
(二)木器加工
1. 木工双榫机 1980年,由贮木加工厂革新创造,比手工木件打样提高工效6倍。
2.木工剔槽器 1980年,贮木加工厂制成,比手工木件剔槽提高工效4倍。
3.木工平刨双滚式安全装置 1982年,机修厂研制,减少了平创“咬手”事故,提高水件创光生产工效60%。伊春市人民政府定为全市推广的科技成果。
4.滚压刨 1982年,机修厂改制使用,使大、小木料均可上刨面平光,提高生产效率80%。经伊春市安全办、市科委、市劳动局、市林产工业局等部门确定为全市推广科技项目。
(三)化工
1.热蒸冷压烤胶法 1960年4月,由丽林林场创造。烤胶原料(树皮)蒸煮后,随即用压榨机冷压,取替过去的自然水浸法,使出胶率上升1%至2%,缩短生产周期25至27小时,提高工效9倍。
2. 自动上水器 1960年9月,由丽林林场研制。利用河流闸水冲动轮转汲水,供给烤胶等林化生产用水,每天节约挑水工人2名,日工资5.26元
3.挂盒采腊法 1960年,在生产松香油单位推广。于红松采脂树种割口下悬挂木盒,日夜接脂,每隔2至3日循环取脂1次,比过去当日割口当日采脂提高日产量67.5%,节约劳力166%。
4.纸板改造1984年至1985年,贮水加工厂造纸车间通过引进大烘缸设备,建立临时水源工程,并对其实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纸板产量由年产1500吨增至2700吨。
四、农业系统
(一)种植
1、双行播种机 1979年,育林森林经营所农业二队制做,比人工播种提高工效3倍。
2、地膜复盖 1980年春由农业科推广。当年复盖茄子、黄瓜6亩,平均亩产量提高76以上,获区科技成果奖。
3、化学除草 1980年夏和1981年夏,农业科技术员刘庆跃、李亚利推广。以1:2000与1:2500倍液2.4D-丁枉费喷酒谷地30亩,除草率达95%,每亩比人工除草节省劳力5个。
4、呋喃丹防治秋菜害虫 1981年8月,农业科技术员丁凤江、刘庆跃等人试验。以1:150的呋喃丹拌沙撒秋白菜根部,近代制了黄虫跳甲和地蛆虫害的发生,使秋白菜由亩产6000斤增至8900斤、获区科技成果奖。
5、锌硫磷防治地蛆 1984年,农业科在各农业生产队推广。以1:500锌硫磷水剂浇灌秋白菜根部,基本杜绝了是蛆的危害,每亩增产1500斤。
(二)灌溉
1、小白龙喷灌与滴灌技术 1979年,局技术员李述民在11个农业生产队推广,当年搞旱增收75000元。
2、手携式软管与折射式固定喷灌 1980年,农业科推广的2项灌溉技术。使每亩农田比人工挑水灌溉节约劳力8至9人。
3、管道式喷灌 1982年,贮木加工厂农业队、家属四队推广使用,使10亩试验田秋菜抗旱增产40000斤,增收4800元。
(三)野生植物栽植
1、山洞培育平菇 1980年,横山农场利用战备山洞试验生产。当年产平菇2000余斤,合人民币1000余元。
2、野生元胡北贝变家植 1981年8月至1984年7月,抗大农场利用农田栽植试验成功。元胡叶厚、茎大,由野生每平主米60克增产到1350克;北贝突破了不产籽的难关,为加快繁殖创造了条件。
(四)畜牧
1.麻醉马鹿割茸 1980年兽医站技术员李敏索、陈和义等人,以肌松药--化琉珀胆碱麻醉饲养马鹿并就地割茸,改变了过去木笼架捆鹿割茸的方法,提高割茸效率6倍。 2.马鹿控光增茸 1984年,由中心苗圃主任周喜和参与,养鹿场技术员祁栓庄等人试验。以薄膜复盖,人工电源灯光幅射,使饲养马鹿提前脱盘生茸,年收茸2茬,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4等奖。
3.远红外线加工鹿茸工艺 1984年至1985年,由科技科科长郑誓东、养鹿场技术员祁栓庄、工人孔庆云等人试验成功,改变了火炕烘干法,使每只鹿茸增重10%至15%,获区科技成果3等奖。
五、基本建设系统
(一)木轨爬犁
1960年冬,基建工程处(后名建筑工程公司)丰茂公路段工人制做。用于运载石料作业,比单轮手推车提高工效4倍,每立方米石料降低成本0.88元。
(二)卷材沥青防水工艺
1980年经基建工程处推广,解决了高层建筑防雨漏水问题。
(三)沙浆搅拌机
1980年,基建工程处份制。每台节约资金2000元,提高沙浆搅拌工效2至3倍。
(四)远红外线于煤炉
1981年,基建工程处后勤电工自制安装,比使用人工烧火烘干炉烘干锯材及其它木制加工原料,年节约资金11000元。
(五)硅整流直流电车窑地上土运输线
1979年在基建工程处砖瓦厂安装使用,实现了窑地上土投料机械化。
(六)塑料薄膜工舍机库
1982年,在各林场推广使用。当年建筑总面积2706平方米,节约木材1630立方米,节约资金34091元。
(七)彩色弹涂工艺
1984年,建筑工程公司引进。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达到水刷石的感观效果,每平方米比水刷石降低成本52%。
六、机电系统
(一)机械修理
1、吊座楼固定架杆 1958年,机修厂修理工于登丰、胡广太研制。取代了过去单独使用吊车装、卸汽车座楼的方法,使每台汽车节约吊座楼工时4小时,提高工效4倍。
2、小轴引导器 1958年,由机修厂技术员娄云田、方正凯研制,保证了修车安装小轴的生产安全,比过去提高工效19倍。
3、煮锅活动吊车 1958年,机修厂修理工于登丰研制。用机械代替人力推送煮锅清洗机件的笨重劳动,提高工效6倍,并保证机件不受损坏。
4、汽焊安全水枪 1958年,由机修厂电焊组制做。保证了焊接汽车油箱及附属零件的防火安全,提高了焊接速度。
5、600号滑油给油压水机 1958年,同机修厂技工肖振锋、郭玉昌研制。以液压方式为汽车前牙包、变速箱、加力箱等处注入600号滑油,提高效率7倍。
6、起浇器拆卸安全抓 1958,机修厂技术员娄云田等人创造。用于拆卸汽车瓦路座,提高工效11倍,并保证机件不受损失。
7、钢板弹簧拆卸具 1958年,由机修厂技术员娄云田、方正凯等人研制。以其支撑汽车轴安装弹簧钢板,提高工效10倍多。
8、卡机卷线机 1958年,由机修厂技工孙路制做。用其修复环卡机线圈,以旧代新,每个节约资金160元。
9、大小尤能刀杆 1958年,机修厂董连明革新。车床用其加工产品既保证质量又省刀料,年节约资金309.90元。
10、油嘴回管垫 1958年,机修厂工组以自制铝板油嘴垫代替紫铜垫,解决了紫铜原料来源不足,每个降低成本0.19元。
11、瓷瓦发电机快火卡簧 1958年,机修厂车工组试制成功。每件节约费用50元。
12、钢板弹簧中心螺丝夹具 1958年,机修厂技术员娄云田等人制做。保证安装汽车弹簧板中心螺丝的安全,减少笨重体力劳动,提高工效10倍以上。
13、双钳变阻电焊器 1959年,机修厂技工刘伸山创造。使电压40、电流调解范围120-600的电焊机增加工作能量1倍。
14、无齿锯及无齿电流锯 1960年,机修厂技工李洪达、刘伸山等人试制。
15、车床活动板牙架 1960年,机修厂制做安装。改变了手工搬动车床板牙架的操作方式,提高工效3倍。
16、钢板安装起重器 1960年,机修厂技工张忠研制。保证了安装汽车钢板的生产安全,每台汽车节省安装工时20%、
17、电缆接头机 1979年,贮木加工厂研制。以电焊代替锡焊,提高焊接工效77倍,年节约焊锡24公斤,获区科技成果奖。
18、“松江-50”拖拉机大平衡轴校装台 1980年,机修厂技术员吴学文研制,提高了大平衡的检修质量。
19、黄铜合金片焊接带锯条 1983年,由贮木加工厂创造。取代用银焊接带锯条的传统工艺,年节约资金2000余元,获区科研成果奖。伊春市林产工业局决定在全市推广应用。
(二)节能
1、柴油过滤器 1958年,由机修厂研制。改手工滤油为机械滤油,使废柴油再生,压缩滤油定额33%。按当时的48辆柴油汽车计算,共节省柴油480公斤,价值189.14元。同时缩减3名人员,按10个小时计算,节省开支21.14元。
2、补偿电容节电器 1981年,由机电科推广应用。当年区(局)共安装211 台,年节约电费10800元。
3、真空怠速节油器 1984年,科技科推广应用。在区(局)东风EQ-140型汽车上,安装31台,年节约油脂14400公斤。
4、50型拖拉机“磁化节油器”1984年,松江50型集材拖拉机上安装50台,年节约油耗40吨,同时,减轻驾驶劳动强度20%。
5、抄纸机废气利用 1984年,由贮木加工厂造纸车间革新成功,年节约取暖元煤120吨。
6、热压机余热利用 1984年,由局人造板厂革新。回收利用热压机蒸气,解决厂房、办公室取暖供热,年节约原煤1380吨。
7、太阳能灶 1984年,科技科试能。28分种可烧开1壶水,获区科技成果奖。
七、医疗卫生系统
(一)医疗
1、尿记不离心低倍镜检 1980年,职工医院检验研究成功。减少了离心检验程序,节电少耗,检验结果正确,提高工作效率2倍,获区科技成果奖。
2、肺结核病学普查分析 1982年,职工医院经过病学普查分析,初步掌握了全区肺结核病游行规律及发病原因,采取适当防治措施,控制了发病率。
3、骨折安全简易方法 1982年,由职工医院引进,使骨折患者不需动手术即可治疗,减少患者痛苦,治愈率达98%。
(二)防疫
1、碘管改水防治甲状腺 1980年,区防疫站用塑料管装碘,放入饮用水中,近代制地方性甲状腺病的发病率,获区科技成果奖。
2、稀碘液预防细菌疾 1972年,由区防疫站引进,使当年发病率控制在3%。左右。1981年,获区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