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文学艺术
第二节文学艺术
一、群众文艺
(一)戏剧演出
建局初,根据党、团组织的号召,各基层单位分别组建小型业余剧团,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京、评剧和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经常在夜晚点烯煤油灯、气灯为群众演出,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排演的传统剧目主要有《五家坡》、《空城计》、《捉放曹》、《打渔杀家》、《穆桂英挂帅》、《人面桃花》和《小姑贤》等折子戏及其片断;新剧目有《小女婿》、《刘巧儿》等。1954年以后,山东聊城、河北乐亭、黑龙江呼兰和汤原等地剧团曾前来演出传统剧目。1959年后,传统剧目逐渐被小话剧、歌剧及街头活报剧所取代,多反映林区生产建设和国际国内斗争形势的内容。1962年至1965年,话剧成为戏剧演出的主要剧种。区(局)文艺队以及区机关、贮木加工厂、基建工程处、丽林(今丰丽)林场 和中学等单位文艺队先后排演了《八一风暴》、《南海长城》、《平型关大捷》、《兵临城下》、《千尤不要忘记》以及《画皮》、《黄草坡》等剧目。伊春市话剧团、歌舞团亦来演出话剧《夺印》以及歌剧《江姐》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现代京剧“样板戏”占领舞台,其它戏剧演出活动一度中断。从1971年,区(局)文艺队以及贮木加工厂、基建工程处、丰林林场、白山林场和丽林林场等单位的文艺队先后排演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和《海港》样板戏及其片断。1975年至1979年,区(局)文艺队编写和排演了歌剧《牧羊之歌》,话剧《新的试验》、《紧急任务》,1976年后,又排练了讽剌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使戏剧演出种类又呈增多趋势。1980年以后,外市县剧团前来演出较频繁,主要为传统剧目,如《花为媒》、《铡美案》、《白蛇传》等。区(局)业余文艺团体戏剧演出活动,逐渐被取代。
(二)曲艺舞蹈歌咏
1955年10月1日,局举办首届职工文艺汇演。演出节目丰富丰采,有相声、快板、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大合唱、小合唱及独唱和舞蹈等。演出结束后,评选出优秀节目20多个。并抽调部分人员组织局业余文艺队,深入山上林场生产一线慰问演出。1959年,局举行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并评选出部分优秀的曲艺、歌舞节目。随后由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卫同义,贮木加工厂党总支部书记吴云才分别带领局业余文艺队和贮木加工厂文艺队,前往绥化、巴泉以及辽宁开源等市、县演出30多场次。1960年,林业局和各基层单位成立文艺创作组和业余文工团(组),编写文艺节目1360个,演出歌舞、曲艺节目50多场次。6月,局中、小学文艺队在伊春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中,有3个节目获表演奖。8月20日,在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召开的桃山文艺现场会上,区(局)介绍了开展文艺活动的经验。10月3日,在黑龙江省人委召开的文艺活动先进单位表彰奖励大会上,被中央文化部授予文艺活动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1年组织区(局)文艺汇演,有300多名文艺骨干参加。1962年,区(局)基层业余文工团(队)发展到17个,年演出172,做到了节假日有演出,周末有舞会。当年,区(局)文艺队赴北安进行慰问演出19余场。1963年至1966,区(局)举办文艺汇演2次。参加伊春市汇演3次,有8个节目获伊春市汇演表演奖。当时声乐节目较多,流行歌曲有《唱支山歌给党所》、《大海航行靠舵手》、《走,跟着共产党走》等。此期贮木加工厂还培训了工人故事员,学说评书《烈火金钢》和《红岩》片断。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文艺活动中断,各类业余文艺队解散,乐器和服装道具多被毁坏。1968年10月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开始组建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二小学接着成立了红孩子队,他们分别到各林场、森林经营所、学校和街道演出歌曲演唱、摆蹈、对口词、数来宝和天津快板等节目,其中多为颁扬文化大革命的内容。1969年,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曾赴珍宝岛慰问解放军部队演出1次。
1976年至1977年,举办全区文艺汇演、知识青年文艺汇演和中、小学文艺汇演5次,演出57场,318个节目,评选出文艺先进单位15个,优秀表演奖78个,业余创作奖17个。1981年至1985,通俗歌曲浒。此期文艺演出形式有了较大变化,除举办2次区(局)文艺汇演大会之外,还兴办职工演唱晚会、儿童文艺汇演和秧歌比赛各1次;参加伊春市汇演和伊春市少数民族汇演各1次。大伊春市2次汇演中,获器乐合秦奖1个,优秀世上表演奖6个。区机关幼儿园演少儿歌曲《王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和《红太阳照山河》的录音磁带,被选送到伊春市文化局,受到伊春市人民政府的奖励。
二、文学创作
1954年,区(局)始有书画创作活动。1959年以后,陆续有了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出现。到1964年,共在《东北日报》、《东北林业报》、《伊春日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7篇(首),连坏画1篇。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有《东北林业报》发表的白景春的小说《南山脚下》。
1966年,部分文学作品遭批判,作者受株连。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停止。
1970年至1971年,青年文学爱好者仲维波先后在《黑龙江林业》杂志,《黑龙江日报》发表小说《备课》、散文《红缨枪》。1973年以后,老文学爱好者陈锁链当时用笔名(陈所联)亦上阵创作小说、散文,带动了区(局)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到1985年,区(局)业余文学爱好者分别在《伊春日 》,《林苑》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50多篇(首);发表摄影作品2件,入选省、市美展作品6篇。业余文学爱好者曾宪富从1979年以后,连续发表小说,故事等作品7篇,占区(局)刊发的文学作品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