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文物

第五节文物


  区(局)是伊春市的文物重地之一,迄今共发现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和近代革命斗争时期文化遗址、古迹14处。经黑龙江省、伊春市文物管理部门征集、挖掘陶器,石器,金、玉、铜、铁器及古钱币等文物遗存67个种类。1982年经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北山大砬子新石器晚期遗址和白山抗联营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横山古墓群、东政教圣母升天教堂分别列为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标志和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区(局)古代文化遗址,均分布在汤旺河畔的1至2级台地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联遗址则分布在河流之源的深山密林中。据考查,在金山屯这块土地上,自士就有古老的北方民族肃慎人繁衍生息,他们世代凭借广袤的山林河泽、肥土活野,从事渔猎兼营农耕生产,创造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区(局)采集、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特别是现代革命文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抗击外敌的英雄业绩。由于时代变迁,加之森林复盖和当今条件限制,目前考古挖掘范围较少,往往限于地面采集,但是,现存的文物仍可清晰地勾勒出各个时期的历史线条和轮廓,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一、文化遗址
  (一)古代遗址
  1、北山“大砬子”遗址 位于区(局)址北部一座孤山阳坡上,因东临汤旺河有突兀矗立的高30米左右的石壁悬崖,而被称为“大砬子”遗址。
  该遗址南北200米,东西150米,呈扇面形,地势开阔,依山傍水,系渔猎皆便的古代理想居住址。遗址文化层约0.4米至1.7米不等,陶片十分丰富。1982年5月和1984年6月,经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复查,发现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期文化遗存2类。其中,新石器晚期遗存,应早于扶余文化,晚于燕歌岭文化。青铜器时期遗存类似海青文化。
  在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中,采集夹沙手制黑、灰敞口、直口、剑口、鼓腹平底罐与钵类陶器残片多种,采庥陶祖、类似陶熊的陶制动物及残石磨盘底各1件。据史料记载与实物考查,陶祖为男性生殖器陶制品,是古人崇拜人类生殖的信奉物,它标明当时的历史已进入父系社会。而残石磨盘底,则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开始从单一的渔猎业转入兼营农耕生产阶段。
  采集的青铜器时期的文物,以夹沙手制红衣陶、红褐陶、灰褐陶残片为代表。有高领鼓腹平底罐,直口平体钵,简形觞,喇叭碗等多种类型,多饰戳刺纹,指甲纹,划纹或菱形纹,捏捺纹及浮加堆纹。在器形种类及质地上,均比新石器晚期有较大的进步。其中,陶器的浮加堆纹,在青铜器时期以后,仍有沿用。
  2、横山北遗址 位于横山森林经营所北部0.5公里处,汤旺河左岸1至2级台地之间。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长80米,因有砖窑取土,地表已被破坏。1982年5月,经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在遗址内一个长6米,宽3米的土坑中,发现别具匠心地表以下0.3米处,有文化层0.15至0.25米。遗布大致分为上下2层。下层为铁器时期的夹砂手制陶片,兽骨;上层为金代轮制陶片,木炭,兽骨。
  经考查,该遗址当是铁器时期和金代居住直。从地表及土坑断壁中采集的铁器时期文物,主要有敞口、敛口、直口、鼓腹、平底罐残片与饰点纹、小篦点纹的红褐陶片和灰黑陶片多种。凭票供应的金代文物有轮制泥质折印纹和素面黑陶陶片等。该遗址出土的铁器时期文物应属同仁文化类型。
  3、曙光遗址 位于金峰村曙光队东1公里,汤旺河左岸1级台地上。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在靠汤旺河岸边柳条通内一个长15米、深1米的水沟断层中,采集了手制夹沙素面红褐陶等片文物。该遗存属同仁文化类型,为铁器时期较小的居住址。
  4、“馒头山”遗址 位于横山森林经营所北部200余米的“馒头山”下,汤旺河左岸2级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长50米,因附近修筑伊南公路动土,破坏了原貌。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仅采集少量的夹沙手制素面红褐陶片。其中一枚为直口带长方形横格纹罐器陶片。
  该遗址当是铁器时期的居住址,属于同仁文化类型。
  5、黎明遗址 位于金峰生产队黎明小队南0.75公里,汤旺河左岸1级台地上。遗址在黎明小队菜园子中,南北长200米,东西长50米。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采集到属于铁器时期的红衣陶、红褐陶和属于金代的泥质轮制素面陶、折印纹陶残片及泥质陶网坠等文物。该遗址为铁器时期和金代的居住直。铁器时期文化遗存属于同仁文化类型。采集的泥质陶网坠表明,金代居住址居民除农耕外,还兼渔业。
  6、横山遗址 位于汤旺河左岸的1至2级台地上(今横山森林经营所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因靠汤旺河岸边有一座龟形山丘遮挡着遗址的平谷地,故旧称“王八脖子岗”,后改名“横山”。该遗址东西长约14000米,南北长约800米,为金代较大的居住址。据考查,金宣宗贞祜五年,曾有金人屯军,设立过都统所。
  在1965年建立横山营林新村时,以及1968年改建新曙光农场后,在遗址西南及东北部建房,造林、开荒种地中,曾发现土灶、火烧土痕迹。拣集和出土过唐、辽金代铜钱、铁矛、铁镞、铁铧、铁锅与契丹文金牌、金帕、金杯、盖盒、持釉瓷片、泥网坠、铁刀、兽骨等文物。其中,契丹文金牌为全国出土的第一枚金牌,已经载录《中国通史》第六册。1966年至1978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分别派人进行调查,将横山遗址的大部分文物征集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存展。
  7、“二十八”遗址 位于汤旺左岸1级台地、横山森林经营所“二十八”居民村落北部的农田地中,南北长200米,东西长50米。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采集到少量的轮制泥质折纹类鼓腹平底罐陶片,断定该遗址属金代居住址。
  8、“大泡子”遗址 位于汤旺河左岸的2级台地上、横山森林经营所小学北部100米处的耕地中。该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长10米。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从地面采集到轮制泥质黑、灰2色的敛口、短戏耍、鼓腹、斜肩平底罐陶片多种,采集六耳鉴锅残件10几块。经考证,该遗址为金代居住址。
  9、干校遗址 位于横山经营所东2公里,原“五七”干校沟系内。遗址东西长30米,南北长约200米。1968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在遗址中挖掘几个梯沟,出土马铁扣、桥状耳陶片和酱釉色缸态瓷片等文物。据考查,该遗址为金代居住址。
  (二)抗联遗址
  1、老白山抗联营六军军部遗址 位于大丰河上游,白山林场境内151林班的一个向阳坡上。遗址原系1933年春建造的一座木刻楞营房。1938年在日寇的一次大规模围剿中被焚毁。遗址东西长17米,南北宽12米,营房残墙和室内石砌炉灶至今仍清晰可见。1980年在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活动中,陈雷、张祥、王明贵、刘铁石等人认定,为抗联六军军部所在地。1933年至1938年,这里建立过被服厂(兼医院)、枪械修理所和电讯学校。李兆麟、夏云阶、戴鸿滨等人曾在此领导抗日斗争。在抗联回访活动中,抗联老战士重游故地,缅怀旧事,欣然提笔在红松树干上题词,抒发感慨之情。陈雷题写了“柯干如金石,坚心耐岁寒”;王明贵题写了“壮志常在”;李敏题写了“光复中华斗志坚”;高玉林题写了“赤胆忠心”。
  1956年和1965年11月,曾有人于抗联遗址附近拣到残破的日制电台2部。1982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人员对遗址进行调查,找到残破双耳铁锅(一只)以及方水桶、装工具的铁盒、瓷碗片等遗物。在遗址东南80米处,发现一棵红松上刻有“抗日”2字,一棵杨树上刻有“抗战八年”4字。是年7月,抗联老战士、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李再德,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敏等一行多人,又组织了第2次抗联回访活动。(见附图)
  1984年夏,经黑龙江省拨款,在该遗址东部重修一座木刻楞营房,并建造水泥碑,镌刻了抗联六军老白山抗联斗争史的碑文。此后,许多部门、单位时常组织党员、职工和青少年来此参观游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抗联下江总部遗址 位于六军军部遗址西北1公里处。原营房遗址东西长12米,东墙6米,西墙12米,中间有半截墙,将室内隔成东、西2间,现仅存3个锅灶和0.6米高的隔壁墙残存。经抗联老战士夏凤林、刘铁石等人回忆,伊春文物管理站测查,认定为抗联下江总部遗址,抗日联军第三军亦在此建过密营基地。1984年在为六军军部遗址建立纪念碑的同时,亦为该遗址建造水泥碑,撰写了纪念碑文,使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场所之一。
  二、古迹
  (一)横山古墓群
  在横山经营所北山的一处面积为100X300米的向阳坡马足形谷地中,座落有56座古代墓葬。墓葬南距横山屯100米,西距汤旺河岸500米。1965年,横山营林新村在此造林整地中,曾发现石桌、石鼓、梨炉、铜钱等文物。1966年至(见附图)1976年,黑龙江省博物馆3次派员调查,2次试掘墓葬6座,征集和出土“乐舞浮雕石幢”和玉石鸟、铜镜以及青色长方砖、契形砖、兽印砖、布帛等文物。据考查,古墓群为金代女真人墓葬,因早期被盗过,故尔试掘收获不大。1982年,伊春市文物普查队复查时,发现试掘的古墓皆为红、青砖砌筑的方形四壁墓室,随葬木炭清晰可见。另外,墓葬衣帛亦不是粗衣麻布。从而断定,此墓葬并非平民墓。然而,墓葬者原系何等身分,又为什么有这第多,尚属不解之迷,还有待于继续考证。
  (二)旧窑址
  位于横山学校西北100米,汤旺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窑址场地东西80米,南北100米,窑室为青砖砌筑,高3.5米左右。1968年,新曙光农场因发现旧窑而想到开办砖场。在砖厂开办挖土时,出土1口六耳鉴铜锅和1个装着铜钱的轮制陶罐。后来,陶罐被砸碎,部分铜钱被征集到黑龙江省博物馆。1978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又在此征集到铁锹头2把,“崇宗金宝”、“熙宗金宝”铜钱各1枚。考古工作者推断定,该地当为金代窑址。
  (三)东正教圣母升天教堂
  位于金峰农业生产大队南500米处、丰南(金山屯至南岔)公路东侧。该教堂系木刻楞俄式建筑,座北向南,西宽东窄,东墙长3.5米,西墙7.25米,南北2墙各9.1米,总面积82.8平方米。南、北、西3面设门。南门为正门,宽1.25米,高1.6米。房脊呈人字形,木板匍铺盖,房檐为3层倒台阶形。室内东侧设一木制讲台,长、宽皆3米,高0.7米。据资料记载,该教堂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日俄战争以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东正教会势力大规模地向中国东北扩张,在哈尔滨的俄国传教士最后来到伊春、西林、南岔一带,在区(局)境内修建了这座教堂。(见附图)
  从1948年至1982年,曾利用这座教堂做过学习村办公室、初级小学教室和农业生产大队铁匠炉作坊。
  三、文物遗存
  1965年至1985年,辖内发现和征集古代文物遗存62个种(类)其中,有价值的达14个种(类)。
  1、陶类
  (1)陶祖 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长53毫米、直径14毫米,为夹沙陶烧制,火候较高。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社会分期和当时的陶器生产工艺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类似陶熊的陶制动物 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长12厘米,属新石器时期晚期文物,但究系何用,是装饰品,还是崇奉物,尚待考证。现存伊春市文管所。
  (3)轮制素面陶罐 1984年征集于横山森林经营所,现存伊春文管所。陶罐敛口鼓腹平底,灰黑色,高100毫米,口直径95毫米,腹直径155毫米,底直径75毫米,壁厚6-10毫米,出土于横山古墓中,为金代墓葬中的器皿之一。
  2、石器及石雕类
  (1)残石磨盘底 长265毫米,宽135毫米,厚54毫米,系花岗岩自然面凿制而成,为新石器晚期棒然脱壳器的底部。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现存伊春市文管所。(见附图)
  (2)石幢 全名乐舞浮雕石幢,俗称“八面人”。1968年采集于横山古墓群,为无文墓志碑。通体采用古代宫庭建筑中的汉白玉雕琢制作,高120厘米,由仿汉脊顶盖(又称云盖),八面乐舞浮雕主幢、园鼓形檐头雕和八卦方位扇面形斜坡基座等4个节块组装而成。主幢分八面,每面43X15厘米,浮雕歌舞人物,有持箜自高自大,播混者,亦有吹笙弄笛,鼓瑟弹琴者,敲折击节,手舞足蹈,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一派欢快热烈景象。好似墓葬者享祀,又似生前豪华景象的再现。该石幢综合反映了当时石刻建筑艺术水平,被列为珍贵出土文物之一。主幢、顶盖、园鼓形檐头雕现藏于黑龙江省省博物馆,八卦方位扇面形基座存于伊春市文管所。
  3、玉器类
  (1)盖盒 1978年10月在横山遗址挖地窑时发现,全盒系玉石雕制,分上盖和底盒2个部分,平底园形,高60毫米,口直径140毫米,上盖微鼓(已残),工艺颇精。据考证,此盖盒为官衙案几上盛放印章等物件之用品。黑龙江省内同类器物较少见。现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
  (2)手玩玉如意 1983年在横山经营所群众手中征集1对。形似柠檬果,每个长5.8厘米,最大直径2.6厘米,大小一致,玉清色碧,半透明状,光滑圆润,富有弹性。经考证,可能为古墓群中的随葬品。现存伊春市文管所。
  (3)玛瑙石鼻烟壶 征集于横山森林经营所。高5.2厘米,口径2厘米,下腹部最宽处4.2厘米,通体由带状玛瑙琢磨制成。壶盖外嵌一圈银丝,顶部装镶一块朱红色园形松耳石,下部是与壶盖连接一体的铜质掏勺。整个烟壶造型精美,小巧秀丽,有便利使用之特点。现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
  4、金质器具
  (1)金牌  1972年在横山建房挖地基时出土,当时外包丝绸和金泊(金泊,现存伊春市文管所一部分)。金牌出土后被群众分解为若干块,其中1块被黑龙江省博物馆发现收回。不久,又从横山经营所征集1块。其它碎块至今查无下落。从残件看,该金牌呈长方形、口角椭圆,全长139毫米,正面光滑如镜,上有双沟阴刻“##”2 字(契丹文字),纯金度95%以上。现为省博物馆主要览品之一。据《金史》卷三十七《百官志》记载,至收国二年(公元1116)九月,始制金牌。经考证,金牌当为金代政权授予“万户”(军则)功赏之物。该金牌的出土,对于研究地方史和民族发展史具有特殊意义。
  (2)金环 1979年由横山经营所征集,现存伊春市文管所。金环环粗2毫米,内直径5厘米。无任何纹饰,纯金度达90%以上。据史料记载,系金人建国之初,为各部落一年一度习武比赛中的佼父者配带之奖品。
  5、古钱币类
  (1)“大定通宝”出土于横山古墓群,征集于1983年,现存伊春市文管所(1枚)。该币直径2.4厘米,重9.8厘,币色微黄,钱缘较阔,面铸精致的仿“瘦金体”楷书“大定通宝”4字,背幕无文。据查,此类钱币始铸造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
  (2)“开元通宝”1983年伊春文管所征集(1),与“大定通宝”同出土于横山古墓群。该币直径重量与“大定通宝”无异。币面“开元通宝”4字为精美的隶书体,钱缘深峻,背幕无纹饰。此币铸造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唐代早期的钱币。
  6、其它类
  (1)带柄铜镜 1982年征集于群众中,原出土于横山古墓群。镜面呈微鼓园形,直径77毫米,厚5毫米,下有梯形长柄长28毫米,厚3毫米。现存伊春市文管所。
  (2)联体小木鞋 1983年征集,为横山古墓群殉葬品之一。通体是由椴木雕刻而成的双联体,中间带有1小钻孔。每只鞋长3.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鞋首以徒步登云方式向上卷曲。鞋口呈元宝形,小巧玲珑,工艺精良。对于研究金代服饰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现存于伊春市文管所。
  (二)抗联文物遗存
  在老白山东北抗联六军、下江总部遗址发现的5个种类的文物遗存中,残破的日制电台和双耳铁锅有较高的价值。
  1、残破的日制电台 1956年3月,金峰农业生产合作社猎户杨德顺在白山南端的山里1个石洞中发现1部;1965年10月,白山林场职工在8伐区34林班又拣到1部。据抗联老战士张祥回忆,1936年春抗联战士在奇袭“老钱柜”时曾缴获1部日制电台。后在攻打佛山镇(嘉荫县朝阳镇)时又缴获了几部,当时曾利用这些电台在老白山开办过抗联电讯学校。这2部电台当为电讯学校拥有的电台其中之一。
  2、残破双耳铁锅 1982年采集于六军老白山密营遗址附近,现存伊春市文管所。铁锅为半径42厘米双耳锅,具有携带、安装方便之特点。(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