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妇幼保健

第五节妇幼保健


  1952年至1978年,妇幼保健工作长期由区(局)职工医院,联合诊所和基层单位医务所承担。1979年11月,成立妇幼保健站,编帛人(1名妇保员,1名护士),隶属卫生科领导,由伊春市保健院为其拨入2000元开力费,购置了产床、显微镜、器械柜等保健医疗器械设备。1985年,区保健站人员增至3人。有专用办公室和诊室,总面积50平方米。年核定经费3000元,增置万能产床,显微镜、诊查床,手提式消毒锅,煮沸消毒锅,电冰箱各1台。使妇女病普查普治,幼儿保健,婚前检查和计划生育工作有了相应的加强。
  一、新法接生
  建局初期(1952至1955年),新法接生不能普及,产褥感染和新生儿破伤风时有发生。
  1956年,区(局)职工医院利用1个月时间,首次举办1期新法接生训练班,培训13名助产员,又各发新法接生产包1套;全面推行新法接生,在较大范围取替了旧法接生。是年,全局出生婴儿319人,仅死亡10人,死亡率降至4.2%,成活率达95.8%。1958年成立1处产院,编制8人,有分娩室和婴儿室,总面积80平方米。并设产妇小灶。到1960年,共接生新生婴儿665人,仅死亡10名,成活率达98%。被评为出席伊春市的卫生先进集体单位。1963年,产院归入职工医院,定编3人,其余人员下到集体联合诊所。1969年,因集体联合诊所经济亏损,接生员从诊所分出成立3个个体接生站。至年末,增至7人。从1961年至1976年,年平均接生新生婴儿1477人,成活率达99%。1979年区妇幼保健站成立后,由市保健院妇保大夫高辉亲临举办1期有23名个体接生员参加的科学接生集训班。接着,在区(局)各街道和林场、经营所等单位,建立个体接生站15处。从此,每1年对接生员复训1次,使接生员接生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到1985年,全区共有个体接生站17处,接生员17人,装备产包19个(其中科学产包6个)。使年新生婴儿成活率保持在99%以上。
  二、妇女病普查普治
  1979年,区妇幼保健站成立以后,首先以18岁以上的妇女为对象进行1次调查摸底,掌握了区(局)15300名妇女的分布状况。翌年,根据中央卫生部妇幼司的要求,在上级妇幼保健院的配合下,以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为重点,特别是危害妇女最大的“子宫脱垂”和“尿瘘”病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共查出“子宫脱垂”22例(其中3度脱垂3例、2度脱垂19例)膀胱阴道瘘1例。
  1981年至1984年,又对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进行第2次普查,在受查的2387人次中,查出附件炎33例,宫戏耍炎106例,阴疲乏炎511例,滴虫性阴道炎250例,宫颈癌2例。在宫颈糜烂症中,1度占25.16%,2度占13.7%,3度占2.96%。对于每次普查查出的患者,分别给予一次性的免费投药,以及手术和进行放射性的诊疗。虽然各类药品一时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担是在提高妇女的自身防病能力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1985年,主动去到区(局)妇幼保健站检查身体的妇女日益增多。
  三、幼少儿保健
  1979年,区妇幼保健站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1次寄生虫病普查,共投药治疗2565人,占普查人数的45%以上。从1982年起区妇幼保健站,又开展了婴儿缺铁性贫血病、佝偻病的检查治疗。到1985年,在查出患不同程度病症的婴儿中,有507人接受治疗。1979年以来,区妇幼保健站开展了婚前检查及优生优育工作。向接受检查的孕妇,投给碘油胶丸,以预防下一代克汀病的发生。从1980年,在区妇联的协助下,坚持每年办1次保教员学习班。至1985年,共培训保教员115人次。以学习保教知识、常见病防治及幼儿舞蹈为主,确保婴幼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