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人物传

第二十三编 人物

第一章人物传与英烈

第一节人物传


  孙庆丰(见附图)
  孙庆丰(1915-1966)吉林省东丰县大阳威虎顶村人。1934年,在东丰县第五师范学校读书。1939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农林大学园林系,日本人打算即时留用,不让回国。他在毕业典祀会之后,趁看电影之机,同部分同学怀着报国心愿,悄悄离开学校,经驻日使馆人员接迎,乘上飞机回一祖国。因而,校方十分恼火,没有为其发毕业证。
  1940年至1948年,他先后当过东丰县公署行政科技术员,宣化龙烟铁矿教员旅北县察明公署劝业厅技佐,东丰县兴农合作社技术员、林产系副系长,指导育苗造林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朝阳镇高中教员,后参加国民党53军390团在其教师手下任连职。1948年国民党军溃逃,复回东丰县学校任教。早在日伪期间,就常劝说父母:“别太看重家财,土地能贱卖的就贱卖,不能卖的就让给别人种吧”。他曾私下把自己家土地转送给亲友或变卖7垧多,土地改革时,全家仅剩8响土地,7间草房。同时,他又主动交给农会土地4响,借出房屋4间,被划为中农成分。
  1950年7月,经松江省林业厅分配,到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作业科当技术员。当年,曾在管理局门前栽植红松、野玫瑰,较早地进行了义务绿化活动。到1951年,因工作、学习成绩优秀,受到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实物奖励2次。
  1953年调大丰森林工业局劳资科任技术员。彼时,正值建局初期,定额管理照搬上级文件,不切实际之弊颇多,加之新工人多,很多生产项目达不到定额标准。孙庆丰便于第二年结合上级有关规定,依据全局作业条件,生产技术能力,相继标定和改进装卸爬犁、归楞、推河劳动定额标准20多项。新定额实施后,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孙庆丰对各项林业生产业务娴熟,每至一个伐区,转一圈,就能准确核定出用工量与出材量。1955年1958年,先后调任局计划科、营林科技术员。不论到哪个科室都是常常工作到深夜。凡属报告、请示、总结、技术操作规程等文件的起草,多出自他手。调到局营林科之后,他推行红松种子隔年埋藏催芽试验,使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此间,民主评论干部履历表上的结论为“孙庆丰干啥都行”。1958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后,为了方便夜间工作,组织上特给他在家里配放1张办公桌。
  建局初期,林业局各级干部大部分是20多岁的青年人,懂林业生产业务的较少。孙庆丰时常利用工作之便,向大家传授业务知识,耐心教授工作办法。他为人十分谦和,从来不与谁争吵闹意见。1958年整风运动开始后,他提出增产节约的合理化建议上千条,言辞颇锐,据理不让,被誉为整风运动的“老将黄忠”。结果却在年末,被指有“右言”(右派言论)问题。1960年9月,下放到局农场乐园大队当技术员。
  1961年2月,因“社会历史”和“右言”问题,被送往北安劳改农场劳动教养2年。在劳教期间,他增育李子、沙果、花红等果树,攻克了过去不结果或结果少的技术难关,使5垧多果园首获丰收,年盈利2万余元。1963年劳动教养结束后,曾被安排在劳动教养单位就业。1965年又被精简回乐园大队。1966年2月8日,因久病不愈,含冤而死。
  1979年7月,在平反冤假错案中,经复查认为,孙庆丰社会历史属于一般政治历史,并不存在“右言”问题,劳动教养是一起错案,区党委为其进行了公开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李长宽(见附图)
  李长宽(1917-1972)辽宁省盖县东海三寨人。年少时读过6年书。从1932年,先后在辽宁省盖县东街福兴栈,吉林省梅河口广聚成、文生福等杂货铺当店员。1952年11月,从家乡带20多人来大丰森工分局丰岗作业所。他先当倒背工人,后为伐木工人。1953年当选采伐工组组长。到1958年,他带领的工组月月出满勤,超额完成木材生产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工组。1956年与1958年,2次评为出席省的劳动模范。1959年8月任丰林林场农业段段长。在林场首次开荒种地,发展农业和养猎、养奶牛、养奶羊、养鸡、养密蜂、栽果树等多种经营生产。翌年实现了蔬菜自给,解决了部分肉、蛋,使职工食堂就餐人员每天能吃到一份自产的牛奶、羊奶。林场生活有了好转。
  1960年,李长宽任丰林林场工会主席,亲自组织职工业余教育,使林场被评为出席市的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年年在木材生产大会战期间,背起行李卷,住进采伐工人的工舍,边劳动,边在生产第一线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1962年深秋,正是紧张的流送扫尾子阶段,忽然下起封冻前的大雨,一些工人肓着滚滚的寒冷河水,面有难色。这时,李长宽和林场党总支部书记张辅清、林场主任周玉清带头跳入激流中,带领工人拆垛放木,一连几天,终于完成全场流送任务。
  李长宽当上工会主席以后,对工人群众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处处放在心上。工人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他经常同工人谈心,为工人读报,代写家信,有时还自己掏钱接济有困难的工人家属。1960年至1961年,在自然灾害期间,不论在林场或到工队,每当职工食堂开饭时,他经常要操起一杆秤,检查卖出去的饭菜是否达到标准数量、质量,严禁克扣职工粮食定量现象,力争职工吃饮吃好。他每年为职工群众办事成百上千件,自己的事却不放在心上。他住房简陋,逢雨必漏,每当家人忙着接漏雨时,他却转身到个别工人家去帮助维修房舍。1961年他母亲从老家来他家住1年。当时吃粮十分紧张,时常煮山野菜充饥,场领导给他特批10多斤小米,他1粒没要。1963年,他儿子要结婚,因无房拖了1年之久。后在场领导的催促下,他才领着儿子到伐区内,捡点水冬瓜木杆料,在自己房头接个小偏厦子,给儿子办了婚事。当年他被评为伊春市模范工会主席。伊春市总工会主席王重九曾带人事林场总结他的事迹,印成小册子下发到各单位。
  1960年至1964年,他在林场干部期间,经常外出办事和开会,但一次差旅费都不报销,全部自己承担,每年平均达200元左右。财会人员曾多次催他报销旅费,他却说“国家经受了自然,困难很大,咱们要支援国家建设,旅费就别报了”。
  1965年,为改进林业局招待所管理工作,他被遴选为招待所所长。预先安排好的客房,他不住,一上任就把行李铺在所长办公室里。在招待所工作,一般都吃实伙,每月只交7元钱伙食费,而他却自己买饭票和旅客一样排队买饭。他家人和亲属从山上下来办事,也从不格外安排吃住,皆自己掏饭票给他们买饭。同时,每天都带头打扫客房、庭院,把招待所管理得井然有序。1972年4月27日因病久治不愈而去逝。
          朱万林(见附图)
  朱万林(1921-1979)辽宁省西安县人。1931年至1946年,在吉林省东辽县,黑龙江省桦南县做过长工。1947年当桦南县农会干部,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在伊春出河场、浩良河出河场担任场长兼党支部书记。1953年10月任大丰森工局贮木场副场长。是年隆冬,正在抢修的出河场至贮木场的出河木材运输线,尚有22500立方米破土工程施工日加困难,工期有拖后的危险。朱万林经过反复研究,提出用原木搭马莲垛代替筑土垒台的方法、使工程如期完成,并节省人工4万个。1959年经过学习木曾贮木场经验,在局贮木场修高站台装火车,使每车装车时间由2至3小时,降低到40至60分钟、劳力由20人减到6人。随后又研究出循环索带平车上高站台,年减少推平车劳力60余人。伊春林业管理局组织各局来参观学习,并召开了现场会。
  1969年调行为表现抗大农场当主任,先后利用农副产品剩余物和地产中草药材,开办白酒厂和制药厂,日创产值达25000余元。生产的风湿药酒、满山红止咳糖浆、五味子粮浆、批杷露、三棵针注射液、参茸酒、鹿胎膏等各类药品,曾由伊春市、黑龙江省医药批发站调拨发往全国各地。中央卫生部还派出教授、专家组成三棵针调查小组来区驻在,对生产的三棵针注射液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
  1961年至1963年担任分区工会副主席,一上任就对区(局)134户退休劳保户和工伤家属走访一遍。通过走访,为30多名病伤处理有问题的,重新进行劳动鉴定复查,并给予了纠正。1975年任区民政科长,每年春秋走访困难户2次,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至1979年3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王光辉(见附图)
  王光辉,女(1894-1965),黑龙江省依兰县城郊人。家贫。10几岁就给人家放猎,养鸡或到父母租种的菜园子干活。18岁出嫁,30岁丧夫。领3个幼小的孩子,给依兰县南门外于景堂种菜,做饭,喂猪、鸡。每年依靠5斗小米,500捆柴禾的微薄收入度日。同时,不得不将两个大孩子寄养于娘家哥哥家。
  1946年迁居佳木斯市2街2组。1948年春随移民来金山屯学习村。
  王光辉从小没有起过名字。出嫁称为李王氏。解放后,分得了房子和土地,为感射共产党的光辉照边疆,起名王光辉。此时,她已是50多岁的人了,但在新中国天地里,处处感到知足。她响应政府号召,起早贪晚地种蔬菜,饲养猪、鸡。当年,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种出的大辣椒平均每个3两多,受到了汤原县政府的表扬。
  1954年经过换工组、互助组的几个阶段后,成立金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王光辉就是第一个带头入社的女社员。当年,初级社建成了专种夏菜的菜园子,她被选为菜地组组长,带领13个女劳力耕种3至4垧菜地。秋季终于用辛勤的劳动汗水换来了总产蔬菜30多万斤的好年景。年终分红,菜园子组妇女劳力人均收入6至7百元。在王光辉的带动下,许多妇女亦陆续走出家门,参加集体劳动。到1958年,女社员达60多人,种植蔬菜、从初春忙到深秋,最忙时,每天出工长达10多个小时。夏秋之季,蚊蠓成群结队地叮咬;除草、摘菜时天天淌露水,一湿半截身。但是,王光辉样样活计干在前头,汗一把泥一把,从来不歇一个工。1955年至1958年,她被评为伊春市级劳动模范4次,黑龙江省财贸和省农业系统劳动模范各1次。
  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每次出席劳模会,尽管吃住条件优越,但总是食无味,寝不安,老惦念着她常年劳作的菜园子。有一次,在伊春开完市级劳模会,又被送到哈尔滨参加省级劳模会,离家七、八天。当时正值菜园子茄子、辣椒育苗季节,她怕耽误农时,还没等省劳模会结束,就心急火燎地登上火车,回到了朝夕思念的菜园子,投入了紧张的劳动中。
  1963年,由于常累月地在菜地里劳作,不幸患了半身不遂。1965年农历4月11日病逝,享年71岁。
         杨清云(见附图)
  杨清云(1908-1979)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周村人。青少年时,曾在乡间读书12年,后到天津卷烟厂当工人。23岁时,卷烟厂倒闭,流落至佳木斯市福顺泰租用3尺柜台,卖化妆品和玩具类小商品。1948年,随移民来到金山屯学习村,由村民推诿元宵发民办教师,办起了境内第1所小学--学习村小学校。当时,校舍仅是1所面积82.2平方米的俄人遗弃的教堂,而招收的30多名学生情况又比较复杂,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杨清云便采用复式教学法,安排2年级学生作课堂作业;为2年级学生授课时,安排1年级学生作课堂作业。1952年森工分局成立后,林业职工子弟亦到学习村小学就学。到1955年,该学校学生增至120多名,除开设1至4年级的语文、算术、常识等四部复式教学课程外,还混班上体育、音乐课。而教师仍只杨清云1人。
  搞复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杨清云每天站在课堂上,一讲就是1天。晚上,还要把深重的一摞摞作业本拿回家来批改,常常工作到深夜。冬天还要早起为深重烧炉子取暖,等候学习到校。1949年冬,杨清云积劳成疾,患了气管炎,时常通宵咳嗽。当时,他只服用麻黄素、安茶碱之类的药片顶着上班,从不耽误课程。后来,病情日益加重,有时早饭都不能吃,她老伴刘敬章讨来偏方,每早给他冲一个香油调剂的鸡蛋水,充当早饭。
  1949年后,杨清云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每月工资收入50多元。供养全家9口人,日子并不宽裕,每年要靠老伴种菜添补一些家用。而他只顾忙于教学,连挑水劈柴都无暇顾及。为了夜晚给深重批改作业,他老伴经常要自费从供销社打煤油做灯油。学习村小学成立后,招收的深重有1部分是铁路家属子弟。他们行为表现在汤旺河北岸,天天乘渡船过河上学。每逢汤旺河封冻或开河季节,渡船停摆,过河困难,这10几名学生还要搬到杨清云家住上一段日子。
  1956年,学习村小学并入森工局子弟学校(今区第一小学)的第二年,杨清云因病情加重,体力不支,退离了教育岗位。1979年(农历)6月30日病故。但是,他教过的深重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成长起来,许多人工作在重要岗位上,据初步统计现有科级以上干部6人,还有县团级干部2人,工程师1人。1980年在杨清云病逝后的第2年,还有1位乌伊岭局当劳资科长的学生拿着老师喜爱吃的瓜果来看望他。当这个学生听到杨清云已去逝的消息后,悲痛的说:“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
          侯倪林(见附图)
  侯倪林(1929-1983)黑龙江省双城县城区西北域人。从8岁起,开始在双城县西大街徐家炉饭店和北二道街文义成饭店(中餐)学徒。15岁出徒,先后在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杏花村饭店,蔡家沟杏乐天饭店上灶,技艺渐长,所在饭店常常因慕名食客纷至而盈门。
  1953年建局后,侯倪林应招来到大丰国营职工食堂上灶,为二级厨师。1954年至1955年,连续2年被评为森工局劳动模范。1956至1958年连续3年被评为伊春市劳动模范。
  195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考上高级厨师,被国家选为驻外大使馆厨师,赴北京集训2个月。即将出国之时,因妻子多病脱离不开而回局。1961年,调至林业局招待所主厨。平时,常驻招待所就餐者每日不下300人,有时遇上会议最多达千余人。经他周密安排,从不误开饭时间。
  1969年1月,在局召开1次东北林业工作现场会,招待所就餐人数达1800余人。侯倪林一边把墩、一边指挥炊事人员、服务人员烧制饭菜,端盘备碗,每天坚守岗位14个多小时。采取每餐分3批轮流就餐的办法,保证每餐在90分钟内完成。在10几天的会议期间,就餐安排得井然有序,与会人员非常满意,受到会议主持部门的好评。侯倪林还有较强的外交办事能力,在60至70年代,副食较缺,他常到黑龙江省省某建设兵团搞回些大豆及猪、牛、羊肉等副食品,为改善局招待所旅客饮食和就餐职工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侯倪林拿手菜很多,最叫绝的扒熊掌,肉段熊掌,燕窝,葵天干贝,蝴蝶海参,人参蹄筋,沙鱼翅,梅花鹿尾、渍菜粉、罐鸡、罐鸭、龙井茶脊、凤眼白果、羹匙大是。他做菜用料精当,讲究色味香型,菜肴清爽香浓,回味无穷,曾有“侯菜”之称,在伊春地区久负盛名。每逢伊春市或兄弟区(局)召开盛会及外宾来访,常常请侯倪林去上灶。
  1961年后,邓小平,李德生、谭震生以及孙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伊春视察工作,侯倪林曾为之主厨上灶。1982年退休后,仍被局招待所聘用。1983年9月20日,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终年61岁。
  侯倪林一生技高艺绝而从不保守,他热心将技艺传授给酷爱烹饪技术的年轻人。他传艺既严格又耐心,曾带出高徒9人。其中刘志国,王守礼,卞和余,岳振海,杨道荣等,分别为区(局)内外招待所或饭店的名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