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新风尚

第五节新风尚


  一、助人新风
  (一)抢险救人
  1961年8月8日下午2时许,一场特大洪水,将汤旺河西北岸的东兴屯淹没。有9位没能撤出的居民趴在房顶,望着继续上涨的河水呼喊救命。在这紧急关头,河南岸的局农场工人支义,经请示领导同意,划起3根木头绑成的木排,横江三、四百米宽的河面,冲破滔滔巨浪,往返3次,将他们全部救出,安全送至南岸。在场 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二)舍己救儿童
  1983年11月7日中午,东兴街1名儿童在刚结冰的汤旺河上玩爬犁,不慎落水,被卷入河流深处。当是在放学途中的区第三中学高二级学生、共青团员于清锋得知此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入冰冷的水中,潜入河底,奋力将危在旦夕的落水儿童托出水面,游回岸边,使这名儿童安全脱险。于清锋因舍己救人,受到学校和区团委的表扬,并被伊春团市委授予市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三)遇难相帮
  1983年3月20日(星期天),调查设计工人陈玉东,早起垛烧柴,突然听到一阵呼喊求助声。他循声跑去一看,原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摔倒,造成左腿骨折,无法行走。他急忙把这人送往医院治疗,随后又将自行车送回伤者家里。
  (四)做好事不留名
  1982年6月16日黄昏,有2名女青年在河北公路边,拾到一个装有76.61元的工资袋,找到失主,如数交还,却不留姓名。最后,经过失主多方查询,才知是贮木加工厂细木反车间的杜晓霞和魏占芬。
  (五)八旬老人做好事
  1983年7月中旬的一场大暴雨,将小昆仑林场家属区北面公路冲开长达34米的叉道缺口。83岁的退休工人李明文,昌着风雨顶着酷暑,经过10多天的苦干,挖开一条50多米长的排水沟,又用沙子将公路缺口堵上,使公路完好如初,
  (六)书记让车送病人
  1983年7月16日傍晚,细雨蒙蒙。区党委收记冯凭,在青山林农新村检查工作返回,乘车行至区(局)四粮店附近,突然发现一个老工人用手推车往医院送患者,便主动让车送病人上医院,只身顶雨赶回区(局)机关参加会议去了。
  (七)江南来客路遇相帮
  1980年10月27日下午2点钟,风雨大作,气温尤寒。一位从南京出差的远方来客,由于衣着单薄,刚下火车就被冻得难以支持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女青年路过,得知此情,便脱下雨衣披在来客身上,又用自行车将他送到4里外的招待所,然后不留姓名就走开了。后经多方打听,才知女青年是基建工程处综合队的余新芝。
  二、奉公新风
  (一)公而忘私
  贮木加工厂护厂队长夏云峰,工作20多年,仍然住着两间破土房。老伴常常嘟囔,让他借当基层头头的条件,整点东西盖两间新房。他却不搭扰,只把心思用在工作上。1982年,老夏利用空闲时间,把仓库的破碎玻璃、水泥袋积攒起来,卖了400多元,又全部上交了。老伴火了,骂他是“狗熊”。他却以新、旧社会对比,说服了老伴。
  (二)公私分明
  1975年6月,新曙光农场四队长韩广录去场里开会2天。归队后,即发现队上人自己记了3天工,便当即找来记工员取消了多记的1天工,并严肃地说:“我当队长,绝不能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
  (三)革命加拼命
  贮木加工厂装车工组长肖永安,因被木头砸伤,小肠切除了四分之三,没等痊愈,就要求上班。一次,他装火车时,伤痛难挨,汗珠直滚,别人都劝他休息,他却掏出两片止痛药吃了下去,又忘我地干了起来。
  (四)爱场如家
  贮木加工厂经工人张殿福,1958年当上装车场门卫以后,每天起早贪黑照料各种食品。一年多,不但各类物品没丢失,还拣回废铁、元钉、扒锯子、铁丝、道夹板等废铁25000公斤,给国家节约人民币375元。
  (五)不向钱看的好青年
  1980年11月30日下午3点多种,育林所木材二队在当月木材生产任务决战的紧急关头,装车架杆上的滑车突然出现了故障。队领导非常着急,决定由架杆工人立即修复,并答应给半人加班费。但架杆工人不干,坚持非要再加两瓶酒不可。天快黑了,仍无结果。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火候上,青年工人毛延军挺身而出,没要任何报酬,就爬上架杆把滑车修好了。大家继续挑灯奋战,直至夜晚11点,终于保证了月生产计划的完成。
  (六)木耳娘的美德
  东兴街原来的10来户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居民委员黄桂芝,为改变他们的困境,从1973年开始,就动员和带领这些家属妇女上山采木耳。当年每户收入660余元。第二年、第三年相结买上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4大件。因此黄桂芝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把她誉为“木耳娘”。
  三、医教新风
  (一)良师慈母
  1980年初冬,天气骤然变冷。区第一小学5年7班女生许兰英,因父母双逝,还穿着单裤、夹鞋。班主任教师王怀芝发现后,急忙把自己孩子的棉裤拿来给她穿上,又和教师郭风芹各拿出3元多钱,给许兰英买了双棉鞋换上。小兰英心情无比激动,打那以后,学习更加勤奋了。
  (二)上海如娘安居林区
  丰沟森林经营所学校女教师李芳芳,原是1971年来区(局)上山下乡的上海姑娘。1975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她父母也来信催她返城接班。她却说:“我是个教师,经常教育深重扎根边疆,建设林区,自己怎能打退堂鼓鼓呢?”于是毅然留下,至今未走。
  (三)待患者如亲人
  区(局)职工医院于1982年10月23日接诊一位姓谢的住院患者。此人70多岁,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许湘君便和一名医生,去给老人擦去被上的粪便,并用清水帮着洗净身子。两天后,横山某女患者因和丈夫吵架,喝了敌敌畏,来医院时已是生命垂危。许医师不但亲自尽力抢救,还苦口婆心地做劝解、教育工作,使他们夫妻重新言归于好。
  四、服务新风
  (一)夜退差款
  1979年3月27日,三粮店职工在结算当天售粮帐目时,发现由于高梁米借等错价,多卖了8元钱。他们便不顾吃晚饭,根据售粮卡,把多收的款一份份算出来,连夜挨家退回。当从最后一家走出来时,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
  (二)帮助顾客补衣裳
  1977年12月20日,二商店花纱组营业员高志贤,遇到一个买1尺半布准备补棉裤的外地出差人员。她觉得出门在外的人必有诸多不便,就让其将棉裤送来,利用下班时间帮助补好,又给送回住所。
  (三)送货到工地
  1977年12月的一天,一辆载着各式各样商品的解放牌汽车,冲破晨雾,辗着积雪,向林场小工队急驶而去。这是商业科的服务小分队上林场小队工地送货的车辆。自从这年冬季木材生产大会战以来,商业科组织了4个商品小分队,1个饮食小分队,根据林场小工队工人的需要,组织货源,带着烟、酒、鱼、肉等近百种商品轮流上山送货。当送货汽车在山场上呜笛的时候,林场小工队的工人们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五、警(兵)新风
  (一)危险关头冲在前
  1982年5月21日上午,贮木场工人刘国君在修理院内菜窖时,突然被坍塌的四壁沙土埋住了。在街道搞安全防范的金山派出所民警张宝明,听到呼救声后,立即奔向出事地点,果断地跳进3米多深的窖里,指挥并带领群众进行抢救,经过30多分钟锹挖手扒,终于把昏迷不醒的刘国君抢救出来,刘国君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民警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二)自觉抢救群众 
  1981年1月20日中午,大丰森警中队小队长李东宝乘汽车去执行任务,途中发现汤旺河大桥南侧五米的路基下,躺着两名不省人事的妇女,身边还有一台摔坏了的轮式拖拉机。李东宝当即把两名妇女送到职工医院。
  (三)民兵为民做好事
  在丰岭林场广泛流传着民兵帮助群众的事迹。场职工邵景龙长期在外地学习,家里孩子小,爱人身体不太好,园田地莳弄不过来,民兵聂广至主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其帮工。民兵佟宝林听说职工佟振平家的锅台和炉子坏了,下班之后不声不响地来他家帮助修理,一直干到晚上九点钟。民兵刘玉林和王殿良,看到公共厕所有一块板子坏了,两人共同找来钉子和木板,把它修好。
  (四)奋身救人
  1981年5月的一天,一列南来的火车汽笛长鸣,向金山屯火车站隆隆开进,忽听有人喊:“火车道上有人!”金山派出所指导员、共产党员张跃祯,循声看到一个妇女背朝着火车,站在那一动不动。张跃祯当即不顾一切,奋身跑去,将那个妇女推出铁道外,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五)特别护理员
  一天晚饭后,患肾炎住院的青年民警刘金海,正想休息,突然送进一个因吃错药而引起中毒的小孩。刘金海当即把自己的热水袋让给了小孩,又协助大夫张罗输液、抢救,最后还守护在床边,直至小孩脱离了危险。他整整一夜没合眼。
  (六)夜送亲人
  1975年8月的一天傍晚,区民兵值勤小分队民兵伊广德,在车站维持秩序时,遇到一位从关里来的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背着1个沉重的包袱,拿着1封信打听她弟弟(贮木加工厂1名工人)家的地址。他虽然不认识这个人,但还是帮老大娘背起包袱,踏着夜色,走街串巷,挨家询问,终于把老大娘送到了她弟弟家。老大娘望着佩戴着民兵胸章的伊广协,激动地说:“真象当年的八路军。”
  (七)帮助群众垛板条
  1982年3月16日,金山派出所民警张彬、曲振文下街道时,发现贮木加工厂张淑珍家,新拉一车板条没人垛,横七竖八堆了一道。他俩便在工作完毕后,一起动手,将其垛好。家主人下班回来,才从邻居口里知道了这一情况。
  (八)爱民井
  1982年8月,驻扎在区白山林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指战员,发现林场职工浇花时,要到几十米外去挑水,就抽空在花园旁边打了1口井。随后,又 看到联营加工厂缺水,他们又帮助打了两口井。当地群众把这3口井称为“爱民井”。
  六、家庭新风
  (一)姑嫂之间情谊深
  白山林场女青年张桂莲和嫂子相处8年多,始终象亲姐妹一样。她们一有空就在一起干活儿、谈心,感情不断加深,即使有了矛盾,也都不往心里去。一次,张桂莲的侄子把她写了两晚上的新闻稿子给撕了。她一时冲动,伸手打了侄子几下,使在一旁的嫂子很窘。事后,张桂莲后悔莫及,主动找嫂子道歉。俩人很快就互相取得了谅解。
  (二)敢破旧俗的伴侣
  1982年1月, 基建工程处青年侯国安、高艳杰两人结婚时,不备酒席,不用车辆。小侯骑自行车从30多里以外的丰茂林场,把小高接入新房,举行婚礼,总共花销还不到300元。
  (三)待岳母胜亲娘
  粮食分局工人陈加仁与马秀超结婚后,就把孤寡的岳母赡养在家中,现已近40年。平时吃饭,加仁总是坐在老人身边,有好吃的先给老人夹到碗里;临睡前,总是习惯地摸一摸老人睡的炕热不热,若稍有不热,就马上动手烧一烧。每当老人有个头痛脑热,更是端汤熬药,不离床前。陈加仁的美德感得老人逢人就讲:“我的姑爷就象亲儿子一样。若不然,我能活90来岁吗!”
  (四)瘫痪老人晚年乐
  1969年,中心街居民侯风兰的婆婆患了风湿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老人过一个舒心的晚年,侯凤兰每天早起晚睡,把老人的衣物提前做好,给老的勤洗勤换。老人不爱吃荤腥,她就按照老人的口味做些可口的饭菜。每年老人过生日时都备置酒席,并要全家人个个给老人敬献礼物。一次,4岁的玲玲精心制作了一架“飞机”作为献给太奶的寿礼,并说长大后开上飞机,载着太奶遍游祖国大地。瘫痪老乐得前仰后合,眼里含满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