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抗联斗争事略
第三节抗联斗争事略
一
在1933年抗日斗争艰苦岁月里,下江人民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32年10月成立于汤原县),在中共汤原县组织委员夏云阶、游击队队长戴鸿滨和参谋长李仁根带领下,开进小兴安岭丛山密林,经过踏查选择,在区(局)白山(白山林场境内)安营扎寨,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木刻楞营房,创立了较早的抗联密营基地,坚持抗战6年多,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白山抗联密营,位于现区(局)东北部,大丰河(查拉巴气必斯干)上游,地势险峻,山深林茂,居高临下,能攻可守。而且,东与鹤岗接壤,距格金河金矿较近。金矿有冯治钢、冯治国、米方田等抗日骨干分子活动,建立了反日同盟会、妇救会、儿童团、工人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对白山抗联斗争支援很大。其中,许多青年参军参战,壮大了抗联队伍。当时,金矿经理刘继云也同情抗日救国。白山抗联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多次袭击敌人,越战越强,成为下江地区一支不可忽略的抗日劲旅。
1936年春,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精神,游击队改建为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阶任军长,李兆麟(当时化名张寿钱)任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中共北满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也长期在此领导斗争。1942年2月,抗联第三路军军和赵尚志刚从苏联回国不久,在率领小分队去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分所的途中,不幸被混入小分队的特务刘德山行刺牺牲,此后,抗联三军指挥部也一度设在白山密营。
在白山抗联的“木刻楞”营房中,还建立过被服厂、医院、枪械修理所,被服厂负责人为裴成春;枪械修理所负责人为王才与王XX。其中,负责修理枪械王才(铁匠)师傅,曾参加过苏联十月革命。被服厂、医院的成员,大多数是抗日游击队的亲属和苦大仇深的农村妇女。比较有名的有李在德、夏嫂(夏云阶的妻子)、冯嫂(冯治钢的妻子)、王妈妈、刘嫂(刘铁石的妻子)等一些巾帼英雄。他们在火与血的抗联斗争中,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针一线地缝制了大量的军衣,满腔热忱地医护伤病员,使之重返前线,为抗联斗争立下了不朽功绩。
二
白山抗联营基地建立后,引起了日伪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他们疯狂地围剿、讨伐,时刻梦想将抗联武装力量斩尽杀绝。
1934年,日军纠集3个伪军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1个机枪连以及伪汤原县大队,总计500余人的兵力,扑向白山抗联密营,加紧了军事大讨伐的步骤。白山抗联游击队,在格金河工人装自卫队的配合下,同仇敌忾,转战密林,痛击来犯之敌,打死打伤日伪军3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使余下之敌闻风丧胆,仓皇逃窜,缩归老巢。
白山抗联在日伪大举围剿、讨伐的恶劣环境中,凭借深山老林的天然屏障,巧同敌人周旋,在粉碎敌人进攻的同时,常常出其不意地主动出击,截击敌人的军火列火,袭击敌人的据点,不断牵制和消灭敌人的兵力,壮大了抗日斗争的声威。其中,1936年夜袭岔巴气就是抗联斗争史上1次有名的战斗。
这年2月,中共北满省委指示抗联第六军攻打小兴安岭腹部的日军老巢--“老钱柜”(今上某岭境内),为巩固抗日后方基地扫清障碍。
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的指示,经六军指战员分析认为,要攻打“老钱柜”必须首先攻春岔巴气这个卡子,以切断和阻击南摇之敌,构成关门打狗之势。特别是从1935年以来,驻守岔巴气的伪山林警察中队,在森山指导官等7名日军操纵下,以于四炮(驻在岔巴气的山林警察中队的伪汤原县的山林警大队大队长)为首的一些恶棍,仗着地形熟,枪法准,经常偷袭抗日军民,断绝抗日军民的联系。抗日军民早已恨透了他们。
但是,当时抗联六军的主力部队,由夏云阶带领攻打鹤岗去了,只留下20余名警卫战士,而驻扎岔巴气伪山林警察中队则有40多人,武器弹药又很充足,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经过侦察,抗联六军抓住于四炮回汤原为其傻儿子办婚事的战机,由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和四团团长戴鸿滨商量决定:抽调汤原洼区区委书记李凤林领导的游击青年连80多人和六军警卫战士20名,共同组成奔袭队,夜袭敌巢。
一个雪后初晴、红日西斜的下午,由李兆麟为总指挥、戴鸿滨为副总指挥的奔袭队,从浩良河东面出发,向西北直扑岔巴气。当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奔袭队摸进了汤旺河西岸的一道卡子,首先活捉了木刻楞小房中的2名伪警察。接着布兵将河东伪警察驻地(东、西两个营房)团团围住,由李凤林带领30多人,杀向东营房,由李兆麟带领20多人,闯进西营房,两面出击,一齐动手,将40多名伪军全部缴械。其中黄毛(外号)、丁山、脏宝安(伪军中队长)等小头目在抗联强大攻势的威慑下,也乘乘地举起双手。
在打下岔巴气后,抗联战士不顾长途行军的作战的疲劳,又云攻打糖犁川,最后投入了攻打“老钱柜”的战斗。
三
1938年,日军推行“大陆政策”、以松花江下游地区为重点,开始了极端野蛮的“大讨伐”、“大扫荡”、“篦梳山林”、“来回拉网”等铁壁合围军事行动,企图把抗联一网打尽。为了应付这个严重局面,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第八次常委会决定,抗联三、六、九、十一各军继第一次西征后,第二次组织西征。向小兴安岭西麓---嫩江平原挺进,开辟新游击区。这次西征分三批进行,其中有两批路过白山抗联密营,暂短停留休整部队。第一批在六军参谋长冯治纲、二师师长张传福率领下,6月从亮子河起程。途中,部队在黑金河附近露营,遭到日伪军的突然袭击,受到很大损失,二师师长张传福中弹牺牲,陈雷(六军政治部组织科长)左臂负重伤。由于医药缺乏,伤员只能用马粪包之类的中草药敷治伤口。部队行至白山,在短期停留休整中,参谋长冯治纲动员陈雷留在白山密营养伤,可是,陈雷刚毅倔强,执意不肯,坚决跟随队伍西征。部队休整后,在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师长王钧和政治部组织科长等人率领下,由白山南坡沿着大丰河继续前进。
是年,第二批西征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消息刚刚传到部队,由三、六、九、十一军300余人组成的第三批西征队伍,在李兆麟、李景润、雷炎,于天放,高继贤等人率领下,由富锦出发,路过绥宾县、蒲鸭河,沿着第一批西征队伍走过的路线挺进。部队长途跋涉,历时四、五天,路经白山密营。中共北满省委下江特委负责人高禹民、军事教官余自颖等人,专程从下江赶来为西征队伍送行。李兆麟不顾疲劳,放弃休息,及时向下江特委负责人汇报了部队西征工作情况。
四
1938年11月,小兴安岭大雪飞扬,寒风凛冽。汇集在白山抗联密营的指战员,经过几天行军,一路上忍饥受冻,十分辛苦。尤其是十一军许多指战员尚未穿上冬装,有些同志患了病。高禹民、余自颖领着几个战士在密营附近菜地里扒一点冻萝卜、冻土豆和冻白菜,用锅煮熟,给大家充饥。夜晚,只有病号睡在木刻楞营房里,其它同志在外面露营。大家用棒柴条子、柞树叶、山草铺地、点燃篝火,三五成群背靠背席地而坐,借助身体取暖,头顶寒霜,怀抱枪支,和衣而睡。他们过着“天当房、地当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当食粮”的艰苦生活。夜深了,几十堆篝火熊熊燃烧,把白山营地照得通红。李兆麟仍然不停地在雪地中走动,一会看看入睡的战士,一会向篝火堆里添加干柴。他见到一些指战员没有穿上棉衣,冻得睡不着,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和雷炎、于天放、高禹民几个人共同商量,决定派王连长(绰号王罗锅)率领60余名体力较强的战士云袭击敌人据点,搞给养。
一日拂晓前,突袭队组成出发。他们穿山林、跨雪原,以饱满的斗志,机智勇敢地袭击了一个小镇的敌人据点,并砸开了仓库,缴获一批伪军军服、棉花、棉布等物资和一些粮食。翌日,突袭队将缴获的物品用人背、马驮送回营地。李兆麟亲自主持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突袭队胜利归来。老白山营地一片欢腾。
为了及时解决军衣问题,李兆麟首先把自己穿的棉裤脱下拆开,让夏凤林、李长友两个小战士,照着制做1套。经过试穿,觉得满意后,便动员全体指战员,拿起针线,照着样子去缝制。由夏凤林、李长友专门负责裁剪,另有几个战士负责絮棉花,一时间白山密营变成了被服厂。大家你一针、我一线,不几天功夫就缝制出100多套棉衣。但因多数战士是头一次拿针线,难免大针小线缝得粗糙。有的战士穿上棉裤一蹲下,就“咯吱”撕开,成了“活裆裤”,逗 得大家前仰后合,哈哈大笑。李兆麟风趣地说:“如果大家都穿活裆裤,咱们可都成了娃娃兵,我也就成了孩子王啦!”
新做成的批棉服解决了大部分同志的御寒问题,但仍有一部分战士没有穿上,抗联指战员就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你推我让或串换着穿。
抢制军服的任务完成了。李兆麟又坐在篝火旁,拿起笔来写信,向中共北满省委汇报西征队伍和下江工作情况。李兆麟在战士中间享有崇高威望。他平易近人,善于做思想鼓动工作,与战士们亲密无间。在白山休整的间隙,他很少休息,除了向战士宣传国内外大事、讲述革命故事外,还教唱革命歌曲:“....满军士兵兄弟们,眼看立了春,大家提精神,何不反正杀敌人:你们别在梦中昏沉...”那雄壮有力的战歌,像冲锋的号角,激励战士英勇地为祖国去战斗、去献身。战士们热烈鼓掌,李兆麟斗志昂扬。他又兴致勃勃地起来与大家共同唱起了《四季游击队》:“....冬日游击不比夏秋间,朔风吹,大雪飞,雪地又冰天。风刺骨,雪打石,手足冻裂开,爱国男儿不怕死,那怕艰难。!”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在西征的艰苦岁月里,李兆麟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并于戒马倥偬中,填写了一首古曲“落花调”--《露营之歌》。这首歌表达了抗联战士同日寇血战到底,“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部队在白山密营休整期间,李兆麟又与高禹民等人切磋,起草了《露营之歌》第三段可望:“荒田遍野,白露满天,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柘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李兆麟最后还把《露营之歌》一句句地向战士们教唱。战士们越唱感情越激昂,越唱越声音洪亮。歌声伴随着滚滚松涛、振荡着小兴安岭的山谷,越过奔腾的汤旺河,飞过滔滔的松花江,振奋着中华儿女的斗志,鼓舞着抗联战士踏上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