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增长 第二节 机械增长
一、人口迁移
牡丹江市历史上人口的流动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从一些资料中只能看出比较大的区域内人口迁移状况。公元926 年唐代渤海国灭亡后,渤海国许多平民被迫南迁。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上京龙泉府所属州县的居民迁至今沈阳地区。金代经过多次迁徙,把近三分之一的女真人迁入中原,牡丹江流域正是女真人的一个聚居带。据《黑龙江移民概要》记载,全省移民增多是在明朝。牡丹江流域的气候、水土都好于省内其他地区,加上通往内地的驿道畅通,所以,当时逃亡的辽东兵丁和居民来牡丹江流域定居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当时克音城卫已经发展起来,也吸引一些汉族移民。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从携民入关到鼓励向东北移民,到实行封禁,再到开禁放垦等各历史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对满族发祥地的牡丹江流域人口流动,都产生一定影响。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随着交通的发展,大批移民涌向铁路沿线。牡丹江建站后,移民增多,车站附近从1917年到1931年,14 年增加386户。从当时家庭类型(大户)看,绝大部分是外来移民。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牡丹江迁入人口猛增,特别是日本移民增加迅速。1931年,日本人仅有11人,到1938年增到14951人,7年增长1358倍。朝鲜人1931年300人,1938年增到17367人,增长57倍。
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期间,牡丹江市人口减少二分之一。日本移民的逃离、遣返,当地居民的避乱搬迁,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1949年6 —12月把市所辖的兴隆区全部区域、铁岭区的部分农村以及北安区的部分农村划出,划出部分的人口达30399人。年末对部分区街村的统计,迁出人口有10986人,其中迁往农村的有2017人。迁入人口有9061人,其中由农村迁入的2368人。1950年,随沈阳橡胶一厂、橡胶二厂、辽阳橡胶九厂迁入1162人,随二二工厂(即121厂) 迁入1380多人,随安东造纸三厂迁入435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即1953年, 迁入比迁出多25764 人。1955年农业合作化期间,城市下放干部,充实基层,因此,这一年迁出的比迁入的多15337 人。1956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各项指标进度加快,各工厂招收大批临时工,从外地迁入人口比较多,这一年迁入比迁出多42726人。在迁出的26663 人中,有2678人是市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即压缩城镇人口)分期分批迁出的。这次压缩城镇人口是经动员,自愿下乡的,共602户,分别迁入宁安、海林、林口、东宁等县。1958年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第二年许多人又流入城市。1959年是36年间迁入人口最多的一年,达到71650人,比迁出多51187人。1960年以后,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供应紧张,压缩城市人口,精简职工,规定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职工要下放农村支援农业。许多家庭困难,人口多的职工,也自愿迁走,下乡或回乡。因此,1961年到1963年。市内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其中,1962年是迁出比迁入人数最多的一年,为22114人。1968—1970年,在知青下乡、干部下放、医务人员插队落户的情况下,三年间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多14966人。1980年,允许科技人员流动,人口迁移的比较多。迁入44546人,是1960 年以来迁入人口最多的一年;迁出35547 人,是1956年以来迁出人口最多的一年。1949—1985年,现境内迁入人口共877436人,迁出人口共计652269 人,机械增长人口为225167 人,占1985年平均人口的36.9%。
二、自流人口
除正常迁移外,牡丹江市还有一部分自流人口。1958年末,自流人口有12925 人,1959年末达到41670人,1960年末达到59137人,比1958年增加46212人。1983年末落常住户口的有2856人,1984年增加到6927人,1985年达到7814人。
牡丹江市人口机械变动统计表
附表:
牡丹江市1931—1942年末人口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