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七章 环境卫生
章下序
东北沦陷时期,牡丹江市日伪军政机关驻地和日本人聚居地都修起柏油路,铺设下水道。有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的清理队,每日清扫街路。而中国人居住地方的卫生条件却很差,路面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垃圾粪便无人管理。南泡子成了蝇蚊孳生地,周围环境卫生更差。
解放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政府重视环境卫生工作,成立卫生队,管理和清除市内的垃圾粪便,保持街路的清洁。并对城市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治理南泡子。1958年又开展以除“四害” (老鼠、苍蝇、蚊子、麻雀,后来麻雀改为臭虫) 和清理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当年受到中央爱卫会的奖励,获“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市”称号。为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1960年成立卫生事业管理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制度遭到破坏,经营管理和职工队伍曾一度出现混乱局面,市内粪便和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府加强对环境卫生事业的领导,增加设备,扩大队伍,并发动全民治理环境卫生,使环卫事业在全体环卫职工的努力下,在全市各行各业及全市居民的配合下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在全省11个市环境卫生竞赛中,本市获第一名。环卫机构经过多次变化,1981年9 月纳入政府序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升格为市环境卫生管理局。从单纯的业务职能变为管理和业务双重职能。
1982年以后,市政府把环境卫生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设专人抓市容整顿工作。地方财政投资逐年增加;增添许多设备,使机械化程度达到80% ,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建成一批新型公共厕所,基本解决“入厕难”的问题,又为城市增加些建筑小品;环卫队伍发展壮大起来,建成街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粪便掏运和市容监察四支专业队伍及一支民办和企办清扫保洁队伍;从市到区、街道居民委,形成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卫生齐抓共管。使本市环境卫生达到较高水平。1982—1985年,在黑龙江省市容环境卫生竞赛中,连续4年获第一名(1986年又一次夺魁,成为牡丹江人引以自豪的“五连冠”) 。1985年,除被黑龙江省授予“卫生文明城市”外,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授予“卫生先进市”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