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经济

第三节 经济



                 第三节 经  济
                  一、国民收人
  1985年全市国民收入2058万元。其中工业635万元(轻工业524万元)占30.9%;农业439万元,占21.3%;建筑业为287万元,占14%;交通运输、邮电业468万元,占22.7%;商业229万元,占11.1%。人均国民收入949.70元。
                 二、工农业总产值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848万元,比1975年建市初的412万元增长2.9倍。1985年,人均产值852.79元,比1975年的362元增长1.4倍。10年来,年递增14.6%。
                   三、工  业
  1975年建市初,有小型工厂16家,产品10 余种,工业总产值233万元。到1985年,全市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产品100 多种。主要有啤酒、果汁、建筑陶瓷、水泥制件、木制家具、餐具、针织品、橡胶、塑料、玻璃制品等,还有印刷、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总产值1263万元,等于1975年的5.4 倍。其中轻工业产值990万元,重工业产值273万元。1985年,啤酒厂已由1949年年产61吨发展到年产万吨。该厂除生产海鸥牌啤酒外,还生产刺五加、维C、特制海鸥和东方牌4种啤酒。其中刺五加啤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以野玫瑰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维多思果汁,被评为全国儿童优质食品和部优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四、交  通
  绥芬河市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是滨绥线终点站,西与牡丹江站相连,东与苏联远东铁路相接,距格罗捷阔沃(波格拉尼奇内)站仅2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至1955年,曾有苏联海参崴经绥芬河直达旅顺(口)的特快列车;50年代中苏每天有4 列对开货车进出绥芬河站。1985年,按预定列车运行图规定,每日到发货运列车13对。其中,国内5对,国外8对。除此,每天还有苏联格罗捷阔沃站和绥芬河站接送出国员工上下班的通勤车;还有往返牡丹江的571—572次旅客列车。1985年,货运量73万吨,比1983年的35万吨增长1.1倍,平均年递增12.7%;客运完成6.5万人次,比1983年的4.7万人次增加38.3%,平均年递增17.6%。公路有国家级绥满(洲里)公路,有连结牡丹江市、东宁县的3条县级公路;还有通往边境线的2条中苏会谈会晤路。1985年,全市大型机动车357辆,其中载货车149辆,起运能力1955吨。货运量1.4万吨;客运量16.7万人,比1980年增长1.8倍,平均年递增23.2%。
                   五、邮  电
  1985年市邮电系统职工百余人。电传机、载波机、收信机、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无线与有线电话设备等都比较齐全。业务总量达28 万元,比1980年增长33.3%。报刊杂志期发1.21万份,平均1.8人有1份。全市电话415台(不含铁路系统),平均每52人有1台电话。
                   六、农  业
  1985年全市耕地面积36282亩,粮豆薯产量3280吨,比1975年建市初增长62.6%。农业总产值585万元,比1975年179万元增长2.36倍。
  1985年全市造林面积8113亩,更新面积700亩,育苗151亩,幼林抚育面积1 万亩,年木材采伐量1500平方米;国营林场1处,职工76人;农村造林专业户30余户。
  1985年全市饲养大牲畜共1787头(匹)。牛1423头(其中耕牛1347头,奶牛76头),马351匹,驴、骡13匹。生猪出栏1229头,存栏2041头,羊1372只。农村饲养家禽6.1万只,兔621只,蜂253箱。年产禽蛋400吨,禽肉20吨,蜂蜜6.4吨。
  198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600马力,比1975年增长3.3倍。其中农村大中型拖拉机61台,小型拖拉机193台,载重汽车13辆;建喷灌工程4处,总装机容量4台,喷灌面积200亩;机电井9眼,灌溉面积591亩。为解决城市居民用水,重修天长山水库,竣工后总库容量380万立方米。
                  七、口岸贸易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绥芬河成为连结苏联远东沿海地区的中心市场和对外贸易门户,设有海关、交涉分局。20年代初,口岸贸易兴隆。俄国、日本、朝鲜、英国、丹麦等国家的商人纷纷涌入口岸经商。同时,一批小商小贩频繁地往来于绥芬河与苏联双城子、海参崴之间。1933年1月,日军侵占后。口岸封闭,边境贸易冷落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口岸贸易有了恢复和发展。50年代,中苏每天对开货车,平均月换装量为100辆。进口货物主要有油料、原木、金属制品等;出口货物主要有粮食、肉食、农副产品等。60年代,进出口货运量急剧下降,年平均进出口货物只七八万吨左右。1982年后,中苏贸易量又逐年增加。口岸涉外机构及口岸设施日趋完备。1985年,绥芬河口岸直接担负着国家、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哈尔滨市等对苏经济贸易和通过苏联东方港、纳霍德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对日经济贸易的货物过境运输和分拨任务。当年,经绥芬河口岸运输进出口的货物达82万吨。
                  八、商  业
  新中国成立后,绥芬河相继成立贸易公司、服务公司、批发站和百货、食品、五金、医药、蔬菜等商店。1975年建市时,有商业企业及服务公司10余家,农村供销社2 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3 万元。到1985年,全市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网点189个。从业人员997人。其中商业网点132个(含个体户77家),饮食业网点17个(含个体户10家),服务行业网点40个(含个体33户)。还有供销企业5个,职工109人;物贸企业5 个,职工151人。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0万元,比1980年增长66%,年递增10.7%。
                  九、财政金融
  1985年全市财政收入911.2万元,其中本市收入139万元,省补助772.2万元。上年结余76.8万元。财政支出87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806.9 万元,比1976年增长13.4倍。人均储蓄372元,增长6.3倍。其中农民储蓄136.9 万元,比1976年增长14.1倍。农业贷款235.3万元。比1976年增长6.8倍。
                  十、人民生活
  1975年建市以来,城镇共安排待业青年3023 人,占待业青年总数的92%。1985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049元,比1980年增长1.5倍,平均每年递增20%。人均住宅面积由1980年的3.96平方米增加到4.9 平方米,增长23.7%。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75年的99元增加到1985年的521元,增长5.3倍;4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或砖石铁盖房;80%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1985年与1980年相比,摩托车、录音机、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等拥有量增长了1 倍至几十倍。按1985年当年价格计算,全市居民消费水平达到529元,比1982年增加411元,增长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