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地  形
  林口县境属山区,境内群山起伏,重峦叠嶂。西部为张广才岭,东部和南部为老爷岭山系的特肯阿岭和锅盔山,北部为完达山余脉。整个地势四周高,中间略低,西部山势险峻,东部稍趋平缓,而中部又有大楚山突起,成为县内两条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境内最高点是古城镇域内的大砬子山主峰,海拔969米;最低处是三道通乡大屯(村),海拔124米。
                  二、山  脉
  县境内共有大、小山峰140 余座,较高的有锅盔山、大崇岗子山、老秃岭、秃顶子山等。牡丹江段西面为张广才岭,山势陡峭。东部和南部老爷岭山系延伸,横贯县境大部。北部完达山余脉,多为县界山。群山为森林覆盖,植被繁茂。
                  三、水  系
  县境内有牡丹江和穆棱河两条水系,大小河流104 条。其中除穿越莲花、三道通两乡的牡丹江外,还有乌斯浑河、五林河、亮子河、四道河等,都汇入牡丹江。乌斯浑河及其支流,流经宝林、龙爪、中兴、林口、奎山、亚河、古城、建堂、刁翎、双丰、三道通11个乡镇,北向注入牡丹江。五林河及其支流,流经宝林、柳树、朱家、五林、五星5 个乡镇。南向也注入牡丹江,小穆棱河,流经奎山后出县境,进入鸡西市境.汇入穆棱河,属穆棱河水系。
                  四、气  候
  全县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形和季风影响,往往出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内涝,秋季低温早霜,冬季缺雪干冷。1985年,平均温度2.9℃,日照时数2570.9 小时,降雨量559.4毫米,风速2.2米/秒,无霜期111天。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早霜、洪涝以及冰雹等。林口素有“十年九旱”之说。低温早霜常见,1964—1979 年,几乎每间隔3年就出现一次。
                  五、土  壤
  全县的土壤有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等。半高山区多为暗棕壤,面积8807390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2.76%,主要分布在亚河、宝林、柳树3个乡,是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白浆土515995 亩,占总面积的4.85%。草甸土多集中在河谷、川地,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5个乡镇,是全县主要产粮区,面积540853亩。占总面积的5.08%。沼泽土533516亩,占总面积的5.02%,主要分布河流两岸的低洼处。泥炭土(草炭)185591亩,占总面积的1.74%。水稻土58120亩,占总面积的0.55%,分布在牡丹江段和乌斯浑河、五林河的两岸和泡泉、沼泽地周围。
                 六、资  源
  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已发现和开采的有煤、黄金、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火山灰等22种。石灰石储量丰富,易于开采。花岗岩质地优良,远销国外。煤矿遍及全县大部乡镇。黄金采选实现机械化,使用采金船。水资源总量17.1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81940千瓦(不含牡丹江),水面面积59577亩。林地面积787.4万亩,木材总蓄积量2414万立方米。林木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及水曲柳、黄菠萝、楸子等贵重品种,还有大量的柞、桦、椴、杨等阔叶林。在茂密的山林中,有珍贵的人参、黄芪等药用植物及蕨菜、薇菜等山野菜。木耳产量大,蘑菇种类多。深山里栖息着东北虎、金钱豹、紫貂、梅花鹿、猞猁等稀有动物,还有野猪、黑熊、狼、貉、獐、狍、山鸡、野鸭等,绝大部分列入禁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