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职工队伍

章下序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牡丹江火车站始有铁路工人和搬运工人。1918年(民国 7年),民族资本家王勋卿在牡丹江创办志诚公司制材厂,雇用技术工人和力工数百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境内办工厂、建兵营、筑路修桥、开辟商埠,雇用大批中国员工。1937年增至5100人,解放前夕已达万余人(不含铁路工人)。各行各业的重要职务均由日本人担任,中国员工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社会地位低下,劳动环境艰苦,工资收入微薄,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解放后,市政府接管一批敌伪工厂收归国有,并相继建立公营工业企业,积极扶持私营工业发展,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到1949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发展到8554人,其中女职工2780人,占32.5%。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工业迅速发展。1956年 1月,全市私营工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个体手工业者按行业分别组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57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发展到26052人,比1949年增长2倍。
  “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盲目建厂、盲目招工,1960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骤增至82950人,比1949年增长8.7倍,比1957年增长 2.2倍。嗣后,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调整,“关、停、并、转”一批企业,精简下放一批职工。到1963 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减至36916人,比1960年减少55.5%。
  “文化大革命”10年,工业企业户数增加1.4 倍,1976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增至107559人,比1965年43163人增长1.5倍。1977 年后,全市工业企业稳步发展,职工逐年增加,到1985年末,增至169074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04455人,集体所有制职工646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