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棉纺织业

第一节 棉纺织业



                 第一节 棉纺织业
  1942年,天津纺织工人罗云章来牡丹江开设织布厂,从业人员5人,有木制机2台。翌年刘克正开设鸿记织布厂,从业人员30人,有木制机10台。此后,义兴厚、东源、德生等10余家小纺织厂先后开业,均手工操作,自产自销。解放前夕,相继倒闭。
  解放后,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公营纺织业,大力扶持私营纺织业。1946年秋,市政府投资1400万元(东北币)创建公营群力纺织厂。之后,牡丹江纺织厂、金矿局纺织厂、松江纺织厂、群众纺织厂、民生纺织厂和铁岭河合作社纺织厂等7户公营企业相继建成。1947年8月,大连市裕民纺织厂迁入牡丹江市,沿称裕民纺织厂。1948年2月7 日正式投产。总投资额47亿元(东北币),占地面积3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新铺铁路专用线2.5公里,架设高压电力线路3公里,有职工592人。开工典礼大会上,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以及其他领导人蔡畅、王首道等亲临祝贺,并宣布新厂名为东北第一纺织厂。这是牡丹江市的第一家大型公营纺织企业。同年,合营群力纺织厂有职工百余人,主要设备30余台,年产棉纱2 万公斤、坯布5847匹。1949年3月,群力、牡丹江、民生3家公营纺织厂合并,称牡丹江市企业公司纺织厂,有职工180人。织机124台,其中人力织机84台、电力织机40台。在此期间,私营纺织厂及个体手工纺织作坊发展到250户,其中织布厂211户、纺织厂36户、合纱厂3 户,共有从业人员1746人,织机306台、抽线机和合纱机等65台,总资金78.7 亿元(东北币),月产棉布8290匹,销售额93.8亿元(东北币)。在这些工厂中,新隆、新成、泰华、同太4 户规模较大。新隆纺织厂从业人员24人,有织机10台,资金5000万元(东北币)。在250 户纺织厂中,使用电力织机的有14户,从业人员115人;使用人力织机的有197户,从业人员1035人;仍用纺车纺纱的有39户,从业人员596 人。在此期间,由于私营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棉纱供不应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纺线大生产运动(当时称“妇纺”运动),全市有万名妇女参加纺纱。以铁岭区纺纱质量最佳,在区委负责人肖梦(女)的精心组织下,“妇纺”运动蓬勃发展,有的纺纱能手半公斤纱长达767 米不断头、无疙瘩。阳明区组织一次“妇纺”竞赛活动,有1192人参赛,共评选出纺纱能手30名,其中特等2名,一二等28名,年仅9岁的小姑娘张小燕获特等奖。“妇纺”运动既解决了失业问题,又推动了私营纺织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外埠纺织品源源进入牡丹江市市场,地产棉纺织品滞销,一些私营纺织厂因无竞争力,陆续关闭。到1949年末,私营纺织厂减至70家,从业人员减至 792人,资金减至10亿元(东北币)。公营纺织厂也相继转产。
  1950年10月,东北第一纺织厂更名为牡丹江纺织厂(简称牡纺),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纺织工业管理局。同年,自制织布机10台,使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52年末,职工增加到1249人,细纱机37台15720锭、捻线机3台1236锭、织布机126台,固定资产原值800万元,年产棉纱2778吨,总产值1165.2万元,利税总额47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638元/人。1953年,私营纺织业减到73家,从业人员458人,织布机188 台,合纱机4台,总资金8.4万元。1954年1月1 日,纺织工业部决定牡纺接管桦林橡胶厂和沈阳橡胶七厂的两个帘子布车间,成为专业生产帘子布和帆布的工厂。1955年,新建一座5 万纱锭的帘子布新厂房。此间,私营纺织企业主要与国营商业加工订货,原料及产品由国营商业代购代销,加工任务日益减少,到1955年末,只剩44户。1956年1 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营松花江纺织厂,隶属市工业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职工294人,有铁木织机70台。固定资产原值3.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24万元,组成12个生产点,主要生产褥单布、背包带、手帕布及豆制品过滤纱布。当年产布296万米,产值195万元,利润29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633元/人。1957年末,牡纺新厂建成。共有细纱机163台66120锭、捻线机148 台7212锭、帘子布机34台、普通布机57台,全部纺织专用设备1168台。年末,全市棉纺织业共 2户,即牡纺和松花江纺织厂,职工总计1919人,总产值1903万元,利税总额78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917元/人。
  “大跃进”期间。纺织行业原棉供应不足,加之盲目搞“高、大、精、尖、新”生产竞赛运动,拼设备、拼体力,带来严重后果。1961年,棉纱、棉布产量比1959年分别下降46%和48%。国民经济调整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末,全市棉纺产品的产量比1962年增长1.5 倍。此间,牡纺精简人员、调整机构、加强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到22155元/人,创历史最好水平。
  1966年,松花江纺织厂更名为东方红纺织厂。1968年9 月,新生五金轴承厂并入后,厂址迁到少年管教所原址,厂区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有职工583 人,专用设备112台,固定资产原值 175万元。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棉纺织品生产下降, 1968年与1965年相比,产值下降27%,利润减少49.9%,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39.9%。1969 年和1972年,牡纺两次投资365.2万元,增添布机184台,帆布机50台,细纱机1.52万锭;新建年产300 吨维纶湿法短丝生产线及1.5万锭规模的厂房。1975 年,维纶帆布和维纶纺织帘子布试制成功。同年,市投资206万元建牡丹江第二纺织厂。占地面积8.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62万平方米,装纱锭8000枚。1977年4月建成,职工441人,当年产棉纱81.2吨。1978 年,职工503人,固定资产原值190万元,产棉纱388吨,总产值235万元。由于新厂设备开工不足,亏损4.5万元。
  1979年,市投资291 万元在原牡纺家属厂的基础上成立牡丹江第三纺织厂,1983年建成投产后更名为牡丹江织布厂,有职工698 人,织布机500台,产值774万元,利税总额35.6万元。1985年,市纺织工业公司与北京光大实业公司合资经营牡丹江织布厂,厂名改为牡丹江光大织布厂。北京光大实业公司投资464 万元、织布厂贷款70万元,经过设备技术改造,投产后形成年产1000万米能力。在此期间,牡丹江棉织厂、兴隆捻线厂、牡纺打棉厂、牡纺织布厂、第五针织厂、知青织布厂、牡纺摇纱厂和兴隆中心校帆布制品厂等8 户集体所有制棉纺织工业企业先后建成。第二纺织厂将8000锭改换成15808 枚纱锭的生产设备,技术装备达到国内80年代水平,基本适应棉织及中长纤维中、高档纱的生产需要。牡纺自筹资金447.4 万元,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翻建1.5 万锭纺纱厂房后,在原基础上增补5000枚纱锭,新建一个筒摇成工段,形成完整的2 万锭纱场。同时,牡纺还投资4900万元,进行转产建设。逐步改棉帘子布生产为色织中长仿毛织物生产。先后增添中长纤维纺纱机48台/2.18万锭,色织布机520台以及为之配套的染整设备,并改建一条年产2000吨锦纶帘子布生产线。到1985年末,全市棉织业11户,共有职工14052人,固定资产原值1186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031万元,总产值16456 万元,利税总额16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711 元/ 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牡纺、第二纺织厂和光大织布厂3家为本市棉纺织重点企业,共有职工13329人,占 11户棉纺业职工总数的94.9%,拥有纱锭11.8万锭,织布机492台、帘子布机28台。固定资产原值1.15亿元,年产棉纱15931吨,帘子布2553吨、混合布521万米,总产值15985万元。利税总额158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993元/人。 主要产品为中长涤棉、涤麻、棉麻、涤腈、各种布和丙纶交织布、变形丝织布、窗帘布、装饰布以及纯棉纱、涤棉纱、混纺纱、涤粘混纱、涤腈混纱、涤麻混纺纱等产品。牡纺生产的产品有11种被评为省优质产品。2种获部优质产品称号,红牡丹牌9.7号和28号纯棉精梳纱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