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械制造业

第一节 机械制造业



                  第一节 机械制造业
  
                  一、农业机械制造
  1955年8 月,牡丹江市工农具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水旱田锄草机,当年生产50台,开创本市制造农业机械的历史。1957年,工农具生产合作社更名为牡丹江市工农机械厂职工发展到371人,设备有42台,固定资产原值170万元,实现产值111.4万元,利税总额8.4 万元。主要产品为锄草机和水车,兼产M5锅炉,后改厂,转产。其间,牡丹江铁工厂改称牡丹江农具机械厂,生产小型脱谷机、玉米粉碎机、起土豆机、康拜因收割机、水泵和灌溉泵等。1958年起,以生产暖气片为主兼产农业机械,年产水车、脱粒机和水泵等1762台,同年更名为牡丹江发电设备制造厂,之后转产。 1959—1962年,新华铁工厂改称牡丹江农业机械修配厂(曾称牡丹江轻化机械修配厂)、 牡丹江市手工业管理局机械修配厂改称牡丹江市工农机械厂、牡丹江专区农业机械厂改称牡丹江拖拉机配件厂,分别生产拖拉机、康拜因、深水泵和内燃机等配件。此间,利民机械厂与铸锻协作厂合并,成立利民机械修配厂,兼产拖拉机后桥箱、变速箱及农用水泵。1962年末,全市专兼业生产农业机械企业有4户,可生产农机具、农田灌溉泵3类13种产品,生产配件2类8种。
  1963年,拖拉机配件厂人员和设备“一分为二”,一部分与农业机械修配厂合并成立牡丹江农业机械厂,另一部分组建牡丹江拖拉机修理厂。翌年8月,农业机械厂制造400吨摩擦压力机1台、28吨液压机1台、滚压机4台。到年末,生产拖拉机配件6728件。1965年10 月,工农机械厂在生产3500台锄草机后,分别成立牡丹江市机械修配厂、牡丹江市第一五金厂和牡丹江市铸造厂,转产其他产品;利民机械厂停止生产农业机械。年末,全市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只有农业机械厂和拖拉机修理厂2户,职工549人,主要设备131台,固定资产原值31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19万元,生产挤油机30台、各种拖拉机配件8742件。
  1966年,农业机械厂开始试制10马力拖拉机,投产锄草机、60型机引开沟犁、水田畜力耕耙机和水轮泵等,自制50吨冲床3台,增加农业机械制造能力。1967年,生产75/54 推土铲151台、锄草机3515台、60型拖拉机3台和配件3416件。1968年,20马力和30马力拖拉机投产。1969年,制造出60马力拖拉机样机。1970年,工厂迁至原钢铁公司址。职工增至557人,设备122台,生产开沟筑埂机150台、拖拉机配件236件、55型拖拉机液压悬挂装置3658套,实现总产值283.5万元,亏损14.5万元。此间,拖拉机修理厂职工增至212人,设备32台,试制成功3105型、195型柴油机和195 型手扶拖拉机,并更名为牡丹江农机修造厂。同年,营林机械厂和无线电四厂先后建成,分别生产起苗机和家禽孵化育雏设备。
  1972年,农业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拖拉机制造厂,国家投资1800万元,新建年产3000台60马力胶轮拖拉机生产线。1973年生产出样机并在本省海伦县和河南省试车,之后停产。1975年,改建成年产5000台铁牛—55型胶轮拖拉机生产线。年末,职工增至955人,设备215台,固定资产原值790万元,生产75/54型推土铲1000台、6立方米油罐430个、枪机芯总成2020件,实现总产值330万元,利税总额5.6万元。翌年,生产铁牛—55型胶轮拖拉机 15台,1978年增至100台。1979年,拖拉机制造厂成立所属牡丹江拖拉机配件一厂,职工200人,主要设备18 台,生产拖拉机配件和油罐等。1980年,拖拉机制造厂占地面积4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 万平方米,职工1507人,设备477台,生产铁牛—55型胶轮拖拉机184台、拖车102台、拖拉机驾驶室130个、配件964件,实现总产值340.4万元。亏损117万元。1981—1982年,累计亏损225.5万元。1983年企业被迫下马,改称牡丹江专用汽车制造厂,兼产小型拖拉机。此后,牡丹江市农机维修配件厂、牡丹江市北方农机具厂和牡丹江市脱谷机厂相继建成。到1985年末,专业生产农业机械的有农机修造厂、营林机械厂、拖拉机配件一厂、无线电四厂和脱谷机厂等5 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户,共有职工609人,主要设备566台,固定资产原值 631万元、净值44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36万元,年产小型拖拉机821台、收获机5台、拖拉机配件119万件、中小农具27万件,实现总产值292万元,利税总额3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94元/人。
                 二、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一)冶金及矿山设备制造
  牡丹江钢铁公司机修车间于1963年9 月分出,成立牡丹江有色金属矿山机械修配厂,职工169人,设备61台。翌年,制造50升木壳采金船1艘,填补国内一项空白,并生产钻探黄金用具砂钻机70 台。同时,试生产高压水枪、砂泵和水泵等产品,实现总产值53.2万元,利润1.4万元。1965年,更名为牡丹江黄金机械厂。1966年,职工增至212 人,主要设备60台。试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85升采金船,并生产出采金船配套设备、矿山机械设备及冶炼钢铁设备等,总产值84.3万元,利润0.7万元。1968年2月,黄金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矿山机械修配厂。当年生产100升机械采金船2艘。此后,企业多年亏损。
  1978年,矿山机械修配厂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品种。当年实现产值381 万元,利税总额15万元,一举扭亏为盈。1983年,制造出1200金属压型成型机,获冶金工业部科技四等奖、省三等奖。翌年,生产的50立升高锰钢挖金斗Φ214×900×200扶正器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职工增至896人,主要设备275台,固定资产原值133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468 万元,生产冶金备件390吨、减速机13台、0.7立方米v型矿车80台、Φ500热风阀8 台、铝箔金裱机10台、w300金属压型成型机1台、开采石油用扶正器234根、探油井架1773吨,实现总产值848万元,利税总额106万元。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维修和制造冶金设备的企业。
  (二)食品、饮料、烟草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牡丹江轻工机械维修厂于1978年更名牡丹江轻工机械厂后,开始生产酿酒机械、制糖设备和乳品加工机械。1979年,职工增至152人,设备74台,生产空气压缩机、拖斗车和水泵等113台。同时,研制五辊麦芽粉碎机、酵母洗涤机、缝袋机和加热器等产品,总产值73万元。1980年,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机械修配厂附属卡盘厂更名为牡丹江市铁路炊事机械厂,职工80人,设备4台,生产各种炊事机械,年末,实现总产值32.4万元。1981 年,牡丹江市烟草机械配件厂建成,职工25人,设备6台,生产烟草机械配件,当年实现总产值21万元,利税总额3万元。1983年,轻工机械厂增加制酒用CTQ—1型除铁器、T55701型除根机、T90701型发芽箱搅拌机和TS—02—1型吹水净水器等新产品,当年生产133台,实现总产值98万元,利税总额5 万元。同年,铁路炊事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市食品机械厂。1984年,轻工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试制出六辊麦芽粉碎机、乳品用奶槽和双联过滤器等。1985年,食品机械厂生产万乐牌饮料成套设备18台(套)、炊事机械产品60 台,轻工机械厂生产啤酒酿造设备、制糖设备和乳品加工设备共155台。
  1985年末,全市有食品、饮料、烟草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3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户,共有职工311人,主要设备89台,固定资产原值125万元,净值82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94万元,总产值242万元,利税总额27 万元。轻工机械厂生产的WMF—1型五辊麦芽粉碎机获部科技三等奖。
  (三)石油设备制造
  牡丹江利民机械修配厂于1963年试制出油田急需设备方铅铤采油树、分割器、井口闸和清蜡阀等产品。1965年,共生产石油机械配件产品117吨。1966 年,改名为牡丹江机床厂,定向生产金属切削机床,同时保留石油机械产品。1971年,西安区建立牡丹江市石油探采工具厂,生产打捞用具、安全接头、扶箍和挂钩。1972年起,牡丹江化工机械厂开始生产石油压缩机和石油泵等产品。
  1977年4 月,牡丹江机床厂采油树车间与牡丹江铸造厂合并,成立牡丹江石油机械厂,主要生产扶正器、减震器和震击器。1981年,职工 668人,主要设备118台,生产石油配件541吨,年末实现总产值335万元,利税总额8万元。1985年,职工增至937人,主要设备114台,固定资产原值617万元,净值50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37万元,年产石油机械产品971吨,总产值1122万元,利税总额3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974 元/人。此间,北方石油钻具公司、石油探采机械配件厂、石油配件厂(后更名石油配件二厂)、丰华石油工具制造厂、油田打捞工具厂和共民石油工具厂等厂办、区办石油机械企业相继建成,生产探采工具、链条、打捞工具、石油机械配件、活动计量泵、压力容器等产品;化工机械厂更名石油化工机械厂,研制生产2140型双柱塞计量泵和旋风分离器等产品。1985年末,全市有石油设备制造企业9 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户、集体所有制企业8户,共有职工2971人,主要设备262台,固定资产原值1600 万元,净值122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499万元,总产值3061万元,利税总额682 万元,产品11大类、100多个品种。石油化工机械厂生产的2140 型双柱塞计量泵获国家银质奖,该厂生产的金箭牌整体螺旋扶正器和石油探采工具厂生产的打捞工具标牌卡瓦打捞筒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此外,营林机械厂、建材机械厂、矿山机械修配厂、轻工机械厂、北方工具厂和二轻机械厂等均兼业生产石油机械产品。
  (四)木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1934年春,日本关东军经理部将安东机械所迁至牡丹江,建成牡丹江机械工作所,以修理木工机械设备为主,同时制造少量简单的木工机械产品。1945年8 月,日本侵略军败退前,将厂房和设备全部炸毁。
  1949年7月,松江省第一铁工厂更名牡丹江机械厂,职工200人,设备40台,开始试制木工机械。9 月,松江省林务局接收牡丹江铁路局制材修理部,更名为牡丹江森林工业管理局铁工厂,职工87人,设备14台,以修理制材机械为主。翌年,铁工厂开始生产木工带锯和木工刨床。1953年,森林工业管理局铁工厂与哈尔滨林业工具厂、伊春修理厂、佳木斯林业铁工厂、绥化林业机械所合并,成立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工具工厂,隶属林业部,半机械化生产林业采伐工具,职工增至860人,设备 72台。同年,牡丹江机械厂木工机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1955年,生产出CP—3型ΦM—3木工机械销往国外。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工具工厂试制出YT7型台车和森铁车辆活式7吨台车。1957 年,国家分别投资900万元和701万元,扩建牡丹江机械厂和工具工厂。年末,两厂共有职工1652人,设备220台,总产值885万元,利税总额302万元。
  1958 年,工具工厂更名为牡丹江林业机械厂,生产大斧子、锉刀和轻轨附件等,当年,7吨台车投入批量生产。经过第二次扩建,形成年产木材运输车1641辆的生产能力,同时,YG210型10吨双轴运材挂车通过部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PL5—1型森铁货运车成为定型产品。到1965年末,林业机械厂职工1427人,主要设备372台,固定资产原值1556万元,净值1254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48万元,年产车辆和挂车608台、工具刃具44.2万把、轻轨附件1304吨以及2550组配件193种6万件,总产值1052万元,利税总额130 万元。生产的锉刀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名,并获部优质产品称号。此期间,牡丹江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木工机械厂,职工1035人,主要设备217台,固定资产原值874万元,净值70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36万元,年产各种木工机械1195台,产值646万元,利税总额137万元。此间,牡丹江市兴隆机械厂和北安机械加工厂也开始生产木工机械,主要产品为木工机件和人造板设备等。
  1966—1977年,投资553万元和161万元,先后扩建木工机械厂和林业机械厂。林业机械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380马力SJ380—1型液压传动森铁内燃机车和SJ380—2 型内燃机车。木工机械厂生产的MB402 木工刨床获省科技成果奖,该厂家属服务站更名牡丹江木工刀具厂。1979年,木工机械厂和林业机械厂共有职工4191人,主要设备886台,固定资产原值4625 万元,净值276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717万元,总产值2608万元,利税总额365万元。
  改革开放后,木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木工机械厂生产的MX519立式单轴木工铣床、MK515立式单轴木工钻床、MB106A单面木工压刨床和MB104 型单面木工压刨床获国家银质奖;林业机械厂生产的LC150×28 菱形锉刀获国家银质奖,林机牌伐木全钢斧和GCY8型挂车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二轻机械厂生产的平板刨边机获部优秀设计奖。1985年,木工机械厂职工2137人,主要设备232台,固定资产原值3127万元,净值2113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15万元,生产各种木工机械设备3052台、人造板设备32台,总产值2024万元,利税总额4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471元/人。林业机械厂职工2226人,主要设备 426台,固定资产原值3314万元,净值188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183 万元,生产林业车辆576台、轻轨附件699吨、采伐工具174万件、配件15.2万件、钢6332吨,总产值1650万元,利税总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412元/人。此间,牡丹江市窄轨车辆配件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分厂和牡丹江市北安木工机床厂相继建成,主要生产挂车配件、刃磨机、打眼机、圆锯机、平刨和压刨等产品;牡丹江二轻机械厂兼业生产木工机械产品单板刨边机和拼缝机等。
  到1985年末,全市木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5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3户,共有职工4731人,主要设备873台,固定资产原值6558万元,净值408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279万元,总产值3877万元,利税总额6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195元/人。
  (五)建筑专用设备制造
  牡丹江八二建筑机械厂于1958年建成,制造简单的建筑用具,维修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等。1964年,更名为牡丹江建筑机械厂,开始生产卷扬机和砂浆搅拌机等。1969—1975年,生产各种建筑机械155 台。此期间,牡丹江建材机电维修厂和牡丹江市起重机械厂相继建成,生产280型皮带传动制砖机、偏心式单模压瓦机、0.5吨起重卷扬机、1.5 型卷扬机、搅拌机、切断机、三斗泡沫机、蛙式夯机、平板震动机、插式震动器、塔式起动机、灰浆泵和翻斗车等,但产量一直较低,7年间仅生产各种机械347台。1976年,建材机电维修厂更名为牡丹江建材机械厂。年末,3家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共有职工274 人,主要设备83台,固定资产原值107万元,净值94万元,年产各种建筑专用设备180台,总产值104万元,利税总额6.5万元。
  1978年后,起重机械厂开始生产鼓风机,建材机械厂生产卷扬机和制砖机,建筑机械厂生产卷扬机和搅拌机。1981年,牡丹江市东江机械修造厂建成,生产卷扬机等。1984年,建材机械厂先后与牡丹江建筑装饰材料厂和宁安农机修造厂联营,产品增至12种。1985年,建材机械厂职工增至307人,固定资产原值245万元,净值22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64万元,总产值930万元,利税总额224万元;建筑机械厂职工286 人,固定资产原值195万元,净值14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75万元,总产值260万元,利税总额28万元。年末,全市有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企业4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户,共有职工707人,主要设备108台,固定资产原值471万元,净值3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420万元,年产各种建筑专用设备260台,总产值1337万元,利税总额2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911元/人。
  (六)其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1961年,牡丹江五金电器制造厂(后更名北方工具厂),生产航空仪表刚玉轴承,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1963年,哈尔滨铁路局在牡丹江市建立牡丹江机械修配厂,职工222 人,设备65台,主要维修金属切削机床。
  1968年,牡丹江市机械修配厂、第一五金厂和铸造厂3 家合并,恢复工农机械厂,生产塑料机械产品。1970年,更名牡丹江市第二机床厂。同年,牡丹江木工机具厂建成,生产带锯焊接机。1973年,牡丹江市光华汽车修配厂建成。1974年,牡丹江市第二机床厂更名为牡丹江市塑料机械厂。翌年,职工增至690人,设备121台,固定资产原值343 万元,生产捏合机、塑料破碎机和挤出机等232台,总产值247万元,利税总额6万元。
  1980年,牡丹江市塑料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市第二轻工业机械厂,开始生产木工家具机械产品。1985年,职工达1026人,主要设备664台,固定资产原值826万元,净值424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600万元,年产塑料加工、木工家具、石油钻具等40余种机械产品1379 吨,总产值651万元。利税总额140万元。此期间,牡丹江机械修配厂更名牡丹江机械修造厂,职工增至392人,主要设备105台,固定资产原值383万元,净值24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4万元,总产值182万元,利税总额52 万元,生产机床和锅炉配件等。牡丹江市曙光木工工具厂更名牡丹江市环境保护设备厂,生产除尘器和开包机等产品。北方工具厂民品生产形成年产300只石油钻头、扶正器和3.5 万套装饰镜的能力。牡丹江市郊区汽车修配厂建成。年末,全市有其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和汽车专业修理企业7 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5户,共有职工6676人,固定资产原值9399万元,净值632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808万元,总产值4387万元,利税总额34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571元/人。
                 三、锅炉制造
  1958年,牡丹江市荣复转业军人铆焊厂建成,全厂仅有8 名复员、转业军人,开始试制锅炉。翌年,试制成功100马力兰克夏锅炉和35马力考克兰锅炉。1961年投产考克兰54HP型、CSC0.7型、CSC0.4型三种锅炉。1964年,经国家一机部定为工业锅炉定点生产厂,兰克夏锅炉和考克兰锅炉纳入国家生产计划。1966年,职工发展到186人,主要设备15台,固定资产原值170万元,年产锅炉59台/13蒸吨,总产值53.9万元。利税总额 7.8 万元。翌年,更名为牡丹江市锅炉厂。1967年起,开始生产LS04—8立式速水管锅炉。1968年生产锅炉100台/53.2 蒸吨。此后,相继增加专用设备10台,并开始研制水处理设备。
  1973年,牡丹江市锅炉修造厂建成,翌年职工增至102人,主要设备13台,固定资产原值21.9万元,生产小型工业锅炉39台,产值81.4万元,利税总额11.2万元。
  1978年,牡丹江市锅炉厂生产LS04—8 立式速水管锅炉73台/180蒸吨、水处理设备50台,总产值210万元,利税总额43.3万元。同年,牡丹江市北安锅炉厂建成,生产小型工业锅炉。
  1980年。牡丹江市锅炉厂与牡丹江市锅炉修造厂和牡丹江市北安锅炉厂联合,成立牡丹江市锅炉总厂,下设第一、第二分厂。1981年,牡丹江市胜利五金厂并入牡丹江市锅炉总厂。1983年,锅炉总厂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称牡丹江锅炉总厂。到1985年末,有职工1103人,主要设备6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718万元,净值27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06万元,总产值786万元,利税总额6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126元/人。生产锅炉和锅炉设备70余种、100多个型号规格,成为本省锅炉生产重点企业之一。此期间,牡丹江市锅炉排厂和牡丹江市锅炉辅机厂建成,主要生产锅炉炉排和卧式快装锅炉。
                 四、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1953年,牡丹江衡器厂更名为牡丹江铁工厂,产品转向工业铸件。翌年开始生产机器零件,职工288人,主要设备15台,产值17万元。1956 年,牡丹江铁工厂更名为牡丹江农具机械厂后,开始生产暖气片、铸铁锅炉和饲料粉碎机等。同年,22户私营铁工厂合并,成立利民铁工厂,职工180人,主要设备8台,固定资产原值6万元,主要生产铸铁制品,产值10.7万元。
  1958年,农具机械厂更名为牡丹江发电设备制造厂,增添设备6 台,开始试制牛头刨床。翌年,更名为牡丹江铸锻协作厂。1962年8 月与利民机械厂(原利民铁工厂)合并,成立利民机械修配厂,增添设备84台,当年生产皮带车床632台、暖气片14.6万片、工业泵1062 台,总产值679万元,利税总额 207万元。1965年,职工773人,主要设备558台,固定资产原值618万元,净值509万元,总产值596万元,利税总额146 万元。同年,分出部分职工和设备,成立牡丹江市向阳机械厂。利民机械修配厂更名为牡丹江机床厂,正式投产C620—1 型普通车床,生产列入国家计划,年末生产车床10台,填补省内一项空白。1967年,增添设备15台,新建齿轮车间。1969年,职工增至1333人,设备680台,固定资产原值752万元,净值570万元,生产C620—1型普通车床90台、暖气片6.7万片,实现总产值532万元,利税总额85 万元。翌年,增加设备250台,形成年产500台车床能力。1973年,暖气片车间分出,成立牡丹江铸造厂。1975 年,牡丹江机床厂职工1701人,设备685台,固定资产原值827万元,净值678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936万元,生产C620—1型普通车床650台、8201%龙门刨床18台、8201016A龙门刨床5 台,实现总产值900万元,利税总额79 万元。翌年,牡丹江市宏光机械厂建成,主要生产车床配件中心架和油泵。1978年,牡丹江机床厂更厂名为牡丹江第一机床厂。同年,分出职工532 人,设备22台,建成牡丹江市第二机床厂,主要生产龙门刨和落地车床。
  1979年3 月,按照专业化分工,组建了牡丹江市机床工业公司,下属一机床厂、铸锻厂、标准件厂、工具厂、第三工具厂、石油机械厂、粉沫冶金厂和齿轮厂等。1981年,第一机床厂开始按国家标准试制CA6140普通车床。1983年生产249台,填补省内一项空白。C620—1型普通车床质量提高,畅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牡丹江市机床配件厂建成,生产车床配件。年末,全市3户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共有职工1527 人,主要设备724 台,固定资产原值1790万元,净值113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726万元,年产车床1169台,总产值1586 万元,利税总额3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386 元/人。其中,第一机床厂是全市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主要企业,拥有职工1448人,固定资产原值176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710 万元,总产值1544万元,利税总额383 万元,生产的牡丹牌CA6140型和CA6150型普通车床获部优质产品称号。
                五、通用设备及零部件制造
  1956年3 月,牡丹江市农具机械厂、新华铁工厂和通用机械铁工厂开始生产深水泵。1958年10月,由钟表、机械制造、电器安装和自行车修理4 个合作社合并,成立牡丹江市机电厂,职工130 人,设备18台,生产电动机和冲床铸件。同年,建成牡丹江市温春机械厂,生产螺丝和机械零配件。1960年9月,试制出3/8、5/8、1/2黑皮螺母。1964年,更名为镜泊标准件生产合作社,批量生产英制 3分、4分、5分黑皮螺母,并为大庆油田加工M20—3不锈钢螺栓和对丝。1966年,更名为牡丹江市标准件厂,职工增至182人,设备31 台,开始生产白光螺母。年末,生产标准件535万件,产值64万元,利税总额12 万元。同年,牡丹江粉末冶金厂建成,生产汽车配件、民用机械配件和马车轴承。
  1967年1月,牡丹江阀门厂建成投产,职工216人,主要设备26台,当年生产9 个品种、27个规格低压截止阀、止回阀和闸阀共500 吨,实现总产值121.7万元,利润8.8万元。同年10月,牡丹江轴承厂建成投产,职工44人,设备14台。翌年11月9日失火,烧毁3 个生产车间,12月4日恢复生产,年末职工增至287人,生产钢球720万粒、206轴承7131套,产值 39.4万元,亏损11万元。1970年,北方工具厂家属服务站开始试制链条,翌年6 月正式投产,更名为北方工具厂附属加工厂(后又更名为牡丹江市链条厂),职工661 人,设备70台。1972年,牡丹江煤矿机械厂建成,职工65人,设备5 台,主要生产矿车和绞车等。同年,牡丹江阀门厂被国家一机部列为定点生产阀门企业。1973年,标准件厂试制成功重氢电镀,填补省内一项空白。到1978年,牡丹江市铁路阀门厂、牡丹江兴平机械厂、牡丹江市第四五金厂、牡丹江市弹簧厂和牡丹江市第三阀门厂等先后建成,生产链条、皮带机、弹簧、铜阀等产品。年末,全市有生产通用设备及零部件的企业11户,职工1572人,主要设备248台。固定资产原值503万元,净值475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80万元,总产值652万元,利税总额48.7万元。其中,由于产品滞销,粉末冶金厂连年亏损,轴承厂1978年亏损69万元。
  1979年,建成牡丹江轴承总厂,下属轴承厂、粉末冶金厂和钢管厂。同年4 月,建成牡丹江阀门总厂,下属牡丹江市第二阀门厂、第三阀门厂和牡丹江水泵厂,投产气动薄膜阀和粉尘阀等新产品。同年,标准件厂被国家列为标准件定点生产企业。年末,生产普通标准件1100万件、汽车标准件53.2万件,实现总产值187万元,利税总额12.3万元。粉末冶金厂职工增至253人,设备70台,实现总产值90万元,利润2 万元,企业扭转十年亏损局面。1985年,粉末冶金厂产品增至151 种,应用于机械、化工、轻纺和石油等行业,远销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牡丹江轴承厂产品形成两大类、77个品种,销往27个省、市、自治区,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煤矿机械厂形成矿车生产线,年末生产矿车1497台、调度绞车129台,实现产值384万元,利税总额50万元。此间,牡丹江市铜阀门厂、牡丹江机车工厂附属配件厂、黑龙江省第六建筑公司电梯厂、牡丹江钢球厂、八达农机修造厂、东村农机修造厂、牡丹江市伟建阀门厂和桦林汽车附件厂等相继建成,生产阀门、提升机、电梯、汽车配件及农机配件等。牡丹江东风弹簧厂更名为牡丹江市弹簧厂。牡丹江无线电二厂转产减速机。
  1985年末,全市生产通用设备及零部件企业共22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 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6户,共有职工4895人,主要设备585台,固定资产原值3602万元,净值2500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709万元,总产值2929万元,利税总额344.6万元。在22 户企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有水泵厂、煤矿机械厂、电梯厂、第四五金厂、无线电二厂和钢球厂6 户,职工960人,固定资产原值739万元,净值60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05万元,总产值690 万元,利税总额98万元。生产的江虹牌JQA20—40潜水泵,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余16 户是零部件生产企业。
                 六、铸锻件制造
  1951年,牡丹江衡器厂开始生产大锅、耳子锅和炉具等民用铸件产品。1953年,更名为牡丹江铁工厂,开始转产工业铸件,后增加暖气片产品。几经变化,与利民机械厂合并后,于1965年成立牡丹江机床厂,铸件产品有暖气片和铸铁件等。此后,牡丹江市新华机械厂、牡丹江水泥厂劳动服务公司铸钢厂和牡丹江市北安精密铸件厂相继建成,生产铸铁件和铸锻件。
  1978年,牡丹江机床厂分出铸造、锻造等4个车间,成立牡丹江第二机床厂,职工728人,年末生产铸铁件3050吨、铸钢件281吨,同时生产刨床。自1980年起,专门为第一机床厂(原机床厂)生产铸铁件和铸锻件。
  1982年,牡丹江汽车发动机总厂和牡丹江拖拉机修造厂的铸造车间并入第二机床厂,更厂名为牡丹江铸锻厂。职工789人,主要设备47台,固定资产原值845万元,净值544 万元,形成铸造、锻造两条生产线,生产铸件、锻件221个品种,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实现总产值350万元,利税总额6万元。1985年,实现总产值268万元,利税总额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4637元/人。此期间,牡丹江矿山机械制造厂、牡丹江市大湾机械厂、牡丹江市铁岭机械加工厂、牡丹江市阳明机械零件修配厂、牡丹江市大团锅炉附件厂、牡丹江市西城铸造厂、牡丹江市大庆机械修配厂、牡丹江市新桥工业公司、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钢球铸造厂、牡丹江市兴隆木工机床铸造厂和牡丹江市第二铸造厂等相继建成,生产铸锻件产品。1985年末,全市共有铸锻制造企业15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户、集体所有制企业 14户,共有职工1051人,固定资产原值1291.3万元,净值890.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58万元,总产值733万元,利税总额15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974元/人。  
              七、医疗、文化及日用机械制造
  1958年5 月,牡丹江市钟表厂建成。7 月,牡丹江市电影机修配厂建成。两厂均以修理为主。1959年10月,电影机修配厂试制出 1套35毫米K303型流动式电影放映机。同年,建成牡丹江市自行车零件厂。1963年,电影机修配厂试制成功35 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座机1套,生产一批双层20瓦松花江牌电影扩音机。此期间,钟表厂与牡丹江市钟表刻字生产合作社几经分合,最后合并成立牡丹江市钟表生产合作社。
  1977年,电影机修配厂开始投产电影机配件产品,1978年,产品增至17种、18200 件。同年,钟表生产合作社与牡丹江市木型木器厂合并,成立牡丹江市钟表厂。1980年,牡丹江市木制工艺品厂、牡丹江市农用电机厂、牡丹江市仪表三厂和牡丹江市钟表厂合并,成立牡丹江市钟表总厂,职工746人,固定资产原值166万元,年末生产机械木壳钟46台。1981年,钟表总厂改为牡丹江市钟表工业公司,下属钟表厂、石油测试仪表厂、木壳厂、自动化控制设备厂、钟表刻字修理厂、风力电机厂和钟表研究所,研制生产C型座挂钟、D型挂钟、F型落地钟等8种、68个规格钟表。同年,牡丹江市自行车零件厂与牡丹江机械厂合并,成立牡丹江自行车厂,1982年更名为牡丹江自行车总厂,研制生产金凤牌24自行车,年产1080台。1984年,产量达 1万台。同时,电动三轮车通过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此期间,牡丹江市医疗用品厂建成,后与牡丹江市第八中学民用电器厂合并,更名为牡丹江市光华医疗器械厂 (后又更名为牡丹江市第一医疗器械厂),生产搪瓷汽水桶、恒温搪瓷桶、点滴架、调剂台架等 10种小型医疗器具。电影机修配厂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定为电影机三角架定点生产厂。牡丹江无线电厂转产座椅式电控颈椎牵引机和电子手杖医疗器械产品,其中红波牌JL—3三道生理记录仪,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钟表工业公司职工1099人,固定资产原值584万元,净值49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0万元。年产各类钟表10.3万台,总产值920万元,利税总额208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71 元/人。丹花牌BIFA型拉链重锤机械摆钟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自行车总厂因自行车滞销,转向以生产石油机械产品为主。年末,全市有医疗、文化及日用机械制造企业5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户,共有职工2398 人,主要设备15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1533万元,净值128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84万元,总产值1908万元,利税总额39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57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