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工业陶瓷制品业

第七节 工业陶瓷制品业



               第七节  工业陶瓷制品业
  1949年,牡丹江陶瓷厂,开始生产以大碗为主的民用陶瓷制品,1952年增加生产低压电瓷,1954年又增加生产耐酸瓷砖。到1956年,共生产耐酸瓷砖651.5 万件,后因质量低劣,产品滞销,耐酸瓷砖停产。
  1958年5月,黑龙江省轻工业厅投资100万元,将牡丹江陶瓷厂电瓷车间划出,扩建成牡丹江第二陶瓷厂(1959年更名牡丹江电瓷厂),职工300 人,采用手工刀具和石膏浇注成型、干式粉碎和干式拌水球磨工艺生产低压电瓷。8 月,牡丹江瓦厂耐酸管车间分出,成立牡丹江耐酸材料厂(1972年更名牡丹江化工陶瓷厂),生产陶瓷管。当年,牡丹江电瓷厂生产500 伏以下低压民用瓷管、瓷瓶和手把瓶等7种绝缘子产品,年产量300吨。1962—1964年,购进Φ255 毫米真空炼泥机81台,开始采用真空炼泥新工艺,改手工刀具和石膏浇注成型为钢丝刀成型。年产量增至1250吨,比1959年增长3.2 倍。1966—1975年间,电瓷厂进行技术改造,电瓷生产全部采用真空炼泥新工艺,改钢丝刀成型为冷压成型。同时,建成一条制泥流水生产线和2 座80立方米的倒焰窑。先后试制投产7吨以下高压线路盘悬式绝缘子、高压线路防污悬式和35 千伏以下高压线路针式绝缘子、110千伏以下高压线路瓷横旦绝缘子、60 千伏以下棒型及防污棒型绝缘子、35千伏以下户内外支柱绝缘子、穿墙套管、通讯电瓷绝缘子、低压线路针式绝缘子、低压线路蝶式绝缘子等产品。产品等级由10千伏以下,发展到60千伏,全部产品达到了系列化,年产能力增至2000吨。此间,先后建成牡丹江市低压电瓷厂、牡丹江市电瓷附件厂和牡丹江陶瓷厂家属瓷件厂(1979年更名为牡丹江市陶件二厂)。到1976年末,全市工业陶瓷制品业6 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户、集体所有制企业3户,共有职工1874人,主要设备87台,固定资产原值941.8万元,净值521.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7.6 万元,总产量6419吨,其中耐酸管4250吨、高压电瓷949吨、低压电瓷1220吨。总产值635万元,企业亏损总额3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388元/人。
  1979年,牡丹江电瓷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实行经济承包,当年生产高低压电瓷2980吨,产值554.4万元,利税总额50.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0年,1号隧道窑建成投产;研制成功方波通流试验装置和多向振动筛。1981年,牡丹江市陶瓷附件厂建成投产。1984年,电瓷厂增添专业设备14 台,投产35千伏电流互感器瓷套管和110千伏以上电瓷套管等新产品。在此期间,牡丹江化工陶瓷厂瓷管和墙砖产量达10915吨,生产能力跃居全省首位。
  1985年末,全市工业陶瓷制品业7 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户、集体所有制企业4户,共有职工3462人,主要设备157台,固定资产原值1821.7万元,净值1135.6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25.8万元。主要产品总产量15249吨,其中耐酸陶瓷管10080 吨、高压电瓷3742吨、低压电瓷1427吨,总产值1678.2万元,利税总额34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847元/人。牡丹江电瓷厂生产的Fs6—10 阀式避雷器、牡丹牌100×100耐酸瓷砖和牡丹江市陶瓷二厂生产的黑龙牌100×100耐酸瓷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