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冷饮品制造业
第八节 冷饮品制造业
第八节 冷饮品制造业
郑荫棠创办的满大洋行汽水厂于1935年3月开业,旺季生产工人有20余人。4月,日资高士洋行和三光矿泉所两家汽水厂开业,年产汽水5000箱(48瓶装)、柠檬水4000箱。1936—1938年,满大洋行汽水厂增添设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旺季生产工人增至80余人,双班作业,年产各种饮料9万箱,盈利3万元(伪满币),独占牡丹江市市场。1940年后,日伪当局对白糖实行配给,满大洋行汽水厂竞争失利,产量逐年下降。1941年4 月,日商在东一条路开设小型冰果厂,生产冰棍,设备简陋,手工操作,产量不高。解放前夕,全市冷饮品制造业全部关闭。
1946年4月,市实业银行投资40万元(东北币),与满大洋行汽水厂合资经营。职工14 人,年产汽水1600箱,获利20万元(东北币)。1947年3 月,市政府接收满大洋行汽水厂,改为公营企业,定名为牡丹江市镜泊汽水厂,职工22人,资本金180 万元(东北币),年产汽水7000箱。1948年,增添设备10台,生产实现半机械化流水作业。1949年3 月,改名为牡丹江市企业公司汽水厂。8 月,牡丹江铁路汽水厂建成(1952年停产)。在此期间,私营冷饮品生产店铺兴起,开闭业频繁,到1949年末,发展到32户,共有小型制冷机59台,资本金10亿元(东北币),主要产品是冰棍和冰糕两种。
1954年5 月,军属食品厂与市企业公司汽水厂合并,更名为牡丹江食品厂,企业公司汽水厂变为汽水生产车间。
1956年1月,社会主义改造时,全市私营冷饮品生产店铺全部加入市食品生产合作社。5月,公私合营松江乳品厂冰棍车间开始生产,职工30人,制冷设备3台,年产冰棍120万支。1958年7月,市食品生产合作社并入工农食品厂。1962年,增添1.5万大卡冷冻机1 台,年产冰棍达到509万支。1963 年,牡丹江食品厂安装冷冻机3台,年产冰棍500万支。1964年4 月,市工农食品厂汽水车间建成投产(1985年停产),职工30人,班产汽水409箱。
1969年4月,牡丹江市乳品站冰棍厂建成,职工40人,设备2 台,年产冰棍733万支。1972年2月,改名为牡丹江市冷饮食品厂。7月,牛奶冰砖和雪糕投产。1974年,市糖业烟酒公司下属的辅料厂并入市冷饮食品厂,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83人,年产冰棍和冰砖等冷饮制品481万支。1975年春.辅料厂分出,成立牡丹江市第三食品厂。8 月,牡丹江糖果厂冰棍车间进行扩建,增添专用设备,灌料作业实现机械化。当年,奶油冰砖和蛋黄冰棍投产,年产量达1491万支。1976年,冷饮食品厂冰棍车间扩建,增添设备6 台,改革送模和拔模等生产工艺,增加绿豆、小豆、咖啡冰棍及冰凉水等11个品种,年产量568万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冷饮品制造业出现好势头。1980—1983年,先后有牡丹江水泥厂冷食厂、牡丹江军马场格瓦斯厂、牡丹江市桦林饮料厂、牡丹江铁路饮食厂、牡丹江铁路车辆段劳动服务公司冷食厂和牡丹江铁路工务段固体饮料厂等冷饮品专业厂家相继开业,主要生产汽水、格瓦斯、酸梅汁粉、果汁、汽酒以及固体饮料等20多个品种。同时,前进冷饮厂和牡丹江糖果厂两家兼业生产各种汽水。牡丹江糖果厂生产的汽水品种新、质量高。颇受顾客欢迎。
到1985年末,全市冷食饮料制品业有牡丹江冷饮食品厂、艺新冰果厂、铁岭饮食厂、铁路工务段固体饮料厂、前进冷饮厂、车辆段劳动服务公司冷食厂、光明冷饮厂、桦林饮料厂、新华冰果厂、新荣冷食厂、军马场格瓦斯厂、水泥厂冷食厂和牡丹江糖果厂(兼业)等13户企业,其中12户专业企业共有职工543人,固定资产原值145万元,净值120 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99万元,年生产冷食制品5242万支,饮料4304万箱,总产值270万元,利税总额15 万元,主要产品有冷食、饮料、格瓦斯3大类25 个品种。牡丹江糖果厂生产的镜泊湖牌冰砖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