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装备
第三节 技术装备
第三节 技术装备
解放后,本市建筑业技术装备落后,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1953—1965年,全市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动群众改进操作方法和施工技术,逐步实现建筑施工工厂化、建筑材料预制化、施工机械装备化。在瓦工作业方面,全市普遍推广了“三一砌砖法”、“双手挤浆法”和“抹灰流水作业法”。广泛应用抹灰器、阴阳角抹子、门窗框平抹板以及靠尺等新式工具,提高功效2—3倍。在木工作业方面,市工程公司改革制造安装台、划线机,同时,增添三、四面刨、平刨、压刨等大型木工机械36台件,建立了木门窗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木工作业机械化。在建筑运输方面,增添手推车、小吊车、抱杆和卷扬机后,水平运输实现了车子化,提高效率4 倍;垂直运输实现了机械化,提高效率5倍,从而解放了“肩挑人抬”等笨重体力劳动。在混凝土搅拌方面,增添搅拌机2台、震捣器2台,实现了机械搅拌、震捣器捣固,提高了混凝土质量。1970 年以后,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增添汽车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机动翻斗车装载机等设备,全市建筑施工的吊装、垂直运输、水平运输及场内装卸等机械化程度提高到60%。1976—1978 年,建筑安装公司购进螺旋钻孔机2台、挖掘机1台、打桩机2 台,开始应用于炼油厂等工地的基础施工。在此期间,黑龙江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镜泊湖地下水电站石方工程施工中,投入空压机21台、风钻300台、矿车200台、牵引机车2台、矿山卷扬机25台,机械设备原值800余万元,打眼、爆破、运输机械化程度由1966年的23.7%提高到90%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安装施工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汽车吊、龙门吊、塔式吊、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广泛应用。1985年,吊装、垂直运输、混凝土搅拌等全部实现机械化;场内装卸和水平运输实现半机械化。重要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全部使用打桩机。市房产工程处开始使用沉拔式灌注桩机进行基础施工。到t985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建筑安装企业11户,共有建筑机械设备2012台,固定资产原值5116 万元,净值3803万元,总功率为27464马力,其中施工机械功率18650马力,全员动力装备率为2.1马力/人,全员技术装备率为1024元/人。集体所有制建筑安装企业159户,全员动力装备率为2.5马力/人,全员技术装备率为632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