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九编 交通运输
概述
概述
牡丹江境内交通运输历史悠久。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以宁古塔(今宁安县)为中心辟驿道、建驿站、办水运。驿道可通达京师和东北各地;水运可沿牡丹江进入松花江到哈尔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9 日沙俄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东线(滨绥线)。1903 年通车后,牡丹江站迅速发展成为境内粮食和木材等商品外运中心。驿道也逐步改建成公路,出现现代交通工具与原始畜力车并用的局面。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收买中东铁路,新建图佳线和一些支线;大力修建公路,占领水路,开辟民航运输,在牡丹江一带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解放前夕,交通运输设施遭到日军严重破坏,一度陷于瘫痪状态。
解放后,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在短时间内修复了铁路、公路,运输恢复正常 (水路运输1964年停运),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末,每万人拥有铁路4.19公里,是全国平均数的8倍;每万平方公里有铁路219.9公里。是全国平均数的4倍。
公路干线纵横交错,支线密如蛛网。国道绥满公路、鹤大公路在城区交汇穿过;省道方虎公路、鸡图公路把市与县(市)连接在一起,形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网络,县县相通、县乡相通、乡乡相通的公路交通网。同时开辟牡丹江至哈尔滨航线,航空运输可通达全国各通航城市。
铁路、公路系统职工共有21376人,占全市职工(全民)总数的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