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运输生产

第五节 运输生产



                 第五节 运输生产
                  一、旅客运输
  中东铁路东线通车后,一面坡至绥芬河区间设22个客运营业站办理旅客运输业务。每日或隔日白天开行1对旅客列车,每列有六七节4轮木制车厢,旅客多为过境转运,本地旅客极少。1933年3月,哈尔滨至绥芬河区间客车每周两地各开5次。1935年3 月,日伪当局收买中东铁路以后,陆续建成图佳、虎林、绥宁和兴宁各线,牡丹江铁路始成网络。加之日本侵略者把牡丹江做为军事重镇加以开发建设,使运量迅速增长。到40 年代初期,牡丹江开往各地的客车(包括客货混合列车)共有20 对,东至虎头。西至三棵树,南至图们及朝鲜的罗津和汉城,北至鹤岗。客车设有餐车,供日本人及有钱人享用。
  解放初期,牡丹江管内铁路营业一度中断。1947年下半年逐步恢复客运正常秩序。当时开行旅客列车1对,混合列车9对。1948 年3月,东北铁路总工会接管旅客餐饮业,成立餐车服务队,从此,客运恢复餐饮供应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江铁路客运发展很快,逐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服务制度,增加了服务场所。1953年,牡铁分局成立旅客服务站。1954年,增加牡丹江至沈阳203/204次直通客车。管内旅客列车普遍建立轮乘制。1956年,牡铁分局长途客车开始推行包车制,并在牡丹江至三棵树155/156次客车创办餐车业务。1958 年后,各次长途客车陆续开办餐车业务,并推行包车制。同年,管内每日开行客车11对,混合列车1对。8月22日,首次开行牡丹江直达北京客车,由牡丹江列车段担当乘务。并开行牡丹江至哈尔滨间151次直客,隔日运行。1959 年夏,改为直快,每日开行。
  60年代,牡丹江铁路三等以上车站都设有售货部,较大车站在站台设有流动售货网点。
  “文化大革命”初期,牡丹江铁路客运受到冲击。在“红卫兵大串联”期间,超员、迟发或中途受阻等现象司空见惯,机车、车辆严重受损。1968年后,日趋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牡丹江铁路客运完全恢复正常秩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商品经济活跃,客运量猛增。1979 年突破2000万人次。以后逐年增长,1984年达到2656.5万人次。管内办理客运的车站共设售票窗口160 个,三等以上站实行昼夜售票,并推广牡丹江站董静珍“一快二准”售票法。同年,牡铁分局运用客车车体379 辆,正常运输能力日平均发送7 万多人次,春节前后日平均客流量高达11万人次。由于采取长短交路套用、扩大列车编组和加开车次等办法,春运期间日平均运送旅客10万人次,列列客运无事故、旅客无伤亡。1985年,牡铁分局管内每日开行旅客列车27对,办理客运的车站有112个,办理行包运输的车站有67个。牡丹江站、绥芬河站设有软席候车室,其他主要站候车室内分设母婴候车区。全年发送旅客2605.2万人次,其中牡丹江站487.4万人次。
                 旅客列车车次表(一)
                                   (40年代实行)



                 旅客列车车次表(二)
                               (1985年4月1日起实行)






               牡铁分局及主要站旅客发送量
                                   单位:千人次






                  二、货物运输
  1903年中东铁路管内主要车站开始办理货物运输业务。1932年办理货运的车站,一面坡至绥芬河区段有36个,穆棱煤矿有2 个。一面坡、苇河、亚布力、海林、下城子、绥阳和梨树镇等车站运量较大。运输的货物主要是木材、煤炭和生活用品。
  1936年。“满铁”牡丹江铁道局管辖滨绥线(一面坡至绥芬河区段)、图佳线、朝开线、林密线、密虎线、绥宁线、兴宁线、城鸡线、开道线、恒山线和长图线(图们至敦化区段)共1860公里,设156 个营业站。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农、林、矿产进行掠夺性开发,铁路货运量逐年增加。运输煤炭的车站有鸡西、恒山、麻山、滴道、梨树镇、鹤岗;运送木材的车站有苇河、亚布力、横道河子、冷山、绥阳和柴河。此间,主要厂矿还相继建立专用铁道线或专用线。1944年各线发运货物量1290万吨。到1945年8 月,“满铁”牡丹江铁道局管内共有专用线9条,专用铁道7条,军事专用线24条。
  解放后,牡丹江铁路运输营业一度中断。苏联红军接管后,成立牡丹江中长铁路四分局,将滨绥线改为宽轨,用苏联机车车辆进行军事运输。同时,将滨绥复线、兴宁线、绥宁线和密虎线拆除。1946年秋,牡丹江铁路局开始办理区段性临时运输营业,货物运输安全由货主自理。到1947年下半年,正式办理运输营业,仍以军事运输为主,其他运量较少。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货运量逐步上升。1949年发送总量达350万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牡丹江区域工业有较大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经济区的扩大,绥芬河进口物资增加。加之牡丹江铁路担负着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煤、木、粮等重要物资运输任务,致使货运量迅速上升。1950年发货量增到406 万吨。出现装大于卸,空车不足的矛盾。为充分利用货车容积和载重力,千方百计提高整装、零担车的静载重。1953年,牡铁分局学习推广滨江站杨茂林“对旗装车法”,静载重由18吨提高到24吨;整车装运推广牡丹江站李文田板皮和轻浮货物装载法,使这类货物的静载重由18吨提高到28吨。使货车静载重提高,当年货物发送量达627.7万吨,比1949年350万吨提高79.3%。1957年,货车静载重达到36.4 吨,总发送量达到1065.7万吨,比1952年588.1万吨提高81.2%。1963—1965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运量上升幅度较小。1966 年货车静载重达到40.5吨,发送货物1685.5万吨。
  “文化大革命”初期,铁路运输受到冲击。1967年货物发送量仅完成1291万吨,以后逐年上升,1975年达到2059.3万吨,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提高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货运量持续增长。1980年发送货物2762.1万吨,到1985年,货车静载重提高到51.5吨,发送货物3659万吨,比1949年增长9.5倍。
             牡铁分局部分年份运输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



                 三、铁路公路联运
  1933年,东北地区公路被伪满洲国收归“国有”,改称 “国道”。 1936年,牡丹江地区“国道”由“满铁”经营。“满铁”牡丹江铁道局设自动车(汽车)营业课管理公路运输,铁路公路由 “满铁”统一管理,联合运输。 并在牡丹江设立营业部,管辖牡丹江、佳木斯、东安(密山)、东宁、珲春和勃利6个营业所。到1939年9月末,“满铁”牡丹江铁道局管内汽车线路2533公里,运行2378公里。1940年,伪牡丹江省辖区内有大车1410辆,胶轮车709 辆,花轱辘车4822辆,其中牡丹江营业部有旅客车136 辆,货物车425 辆,其他车57辆。解放前夕,铁路公路联合运输中断。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管内交通运输出现紧张局面,为保证钢铁生产,成立牡丹江市钢铁运输指挥部,协调铁路、公路各方面的关系,实行铁路与公路联合运输。保证货物运输畅通。
  1960—1964年,参加联运的车辆达100台,其中三轮卡车50台,大马车 10台,二马车40台,有101家签订联运协议。5年间完成运量总计为50万吨,年平均10万吨。
  1964年,市钢铁运输指挥部改为市铁路公路联运办公室后,采取“取货上门、送货到家、统一结算”的方法,进一步发挥了货物联合运输效能。同年,办理旅客联合运输,在牡铁分局管内较大车站办理省内外汽车票。1965年将联运办公室移设在牡丹江地区专员公署工交办公室,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调度、财务等办事机构。
  1966—1975年,公路联运车辆总计124台,其中汽车4台、三轮卡车50台、大马车10台、驴车60台。有182家签订联运协议。10年间总运量为150万吨,年平均15万吨。
  1976—1985年,公路运力增强,联运车辆总计153台,其中汽车64台、三轮卡车56 台、大马车25台、5—12吨起重车8台,有296家签订联运协议。10年间总运量为230万吨,年平均为23万吨。
                   四、国际联运
  1906年,沙俄将乌苏里铁路归并中东铁路管理局经营后,牡丹江铁路开始实行中俄客货联运。1911年2月,中东铁路与西伯利亚铁路和南满铁路开始实行客票联运。1912年2月21日,中东铁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 (通济隆洋行)签订全球客票的联运合同(自伦敦—彼得堡—莫斯科—大西洋—加拿大—太平洋—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 牡丹江区域货运经绥芬河由俄境铁路出海。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牡丹江后,翌年中断了与苏联的铁路联运。
  解放后,牡丹江铁路对苏联铁路联运恢复。50年代,绥芬河站年运量进口货物为15—18万吨,出口货物为6675万吨。
  1951年4月1日,绥芬河站与苏联格罗捷阔沃站之间正式开办国际铁路货物联运业务。当时,因格罗捷阔沃站不具备换装条件,进出口货物均在绥芬河站换装。1953年,中苏两国铁路分别在绥芬河站和格罗捷阔沃站设立货物交接所,办理转运货物交换。中苏联运货物量从1952年开始,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1958年达到101.8万吨,其中,出口货物为87.3万吨,进口货物为14.5万吨。1958年以后,出口货物运量逐年下降,1966年降至5万吨。1968年增长到113.4万吨,其中出、进口货物各半。运输品种,出口货物主要是煤炭、生铁、水泥、粮食、水果、日用百货等;进口货物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金属材料、木材、化肥和冻鱼等。
  中苏国境铁路联合委员会1956年起,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延续到1968年中断。1980年,两国铁路负责人恢复了会谈,但未达成协议,1985年再次举行会谈,签订了联运《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