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编 邮电
概述
概述
1881年(清光绪七年),牡丹江一带始有官办邮驿。20世纪初,沙俄在中东铁路沿线主要车站设战地邮局,在牡丹江留下一段侵犯中国主权的“客邮”史。民国初期,宁安邮局在乜河、黄花甸子和掖河(今铁岭河)设邮寄代办所(后改为邮局);宁安电报局在掖河设报房。分别收寄民间信件与电报。1919年(民国8年)。志诚公司设电报所,架设牡丹江至海林的第一条电报线。1928年,中东铁路牡丹江站附近设长途电话局。至此,牡丹江区域邮电通信已具雏形。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牡丹江后,强行接管境内通信机构,并对邮电通信设施加紧扩充,畸形建设。1938年,市内开通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4000门,建成牡丹江通往哈尔滨、图们、东宁和绥芬河等地的长途通信线路,并设有通达市郊各乡、村的警备电话。全市有直达长途电话电路18条、电报电路37条。构成以牡丹江为中心的电信通信网;设邮政局、所15处。构成航空、火车、自行车和步班等邮路的邮政通信网。1943年,牡丹江中央邮政局和牡丹江电报电话局已成为“东满”地区的邮电枢纽。1945年8 月,日军败退时,邮电通信设备遭到破坏,苏联红军进城后又将主要通信设备以“战利品”名义运往苏联,境内邮电通信一度中断。
1945年冬,本市邮电职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抢修通信线路,修复设备,1946年春恢复邮政与报话通信。1947年,牡丹江市邮电局成立后,邮电事业逐步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全市邮电系统职工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全国解放提供通信保障,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市邮电局开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创新记录”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1950年,根据“邮发合一”的方针。开办报刊发行业务。抗美援朝期间,开展修旧利废活动。提高通信能力,广大邮电职工昼夜坚守岗位,确保战备通信畅通。1957年,机要通信与邮政通信统一后,市邮电局增办机要通信业务。50年代末,市内电话实现了自动拨号;郊区达到乡乡设局、所,村村通电话,天天有邮班; 全区所辖各县(市)长途电话电路实现了载波化。
“文化大革命”初期,邮电通信工作一度遭到干扰,但全市邮电职工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保证了邮电通信的正常运行和长途战备电话线路架设的顺利进行。在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插队落户,邮件业务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仍准确、安全地完成了邮件传递任务。1975年10月,哈尔滨—牡丹江960 路微波支线开通,并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的电视节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牡丹江市邮电事业进入振兴时期。中共十二大将邮电通信建设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从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市邮电局将部、省投资,地方投资,用户集资及企业有权支配的费用捆在一起,集中资金和人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增强了通信能力。1985年,建成高37.4米,总面积9026平方米的电信大楼,安装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8000门和现代化长途报话通信设备与电源设备,构成以市邮电局为中心,沟通全国城乡各地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1985年末,全市共有邮电局、所16处。占地总面积2204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24平方米,职工1330人,邮路单程总长 2342公里,长途报话通信电路180条,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786门(包括用户交换机数),接入电话单机总数 14659部。市内电话普及率由1949年的0.57部/百人,提高到2.37部/百人,市内电话号码由4位升至5位;固定资产原值2430万元,净值1839万元。邮电计费业务总量451.9万元,邮电业务总收入682.6万元。1949—1985年,36年中。业务总量与业务总收入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7.6%和 10.2%。收支差额187.1万元。比1978年增长 1.77倍。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给邮电企业注入了活动。加速了全市邮电通信事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