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报刊发行
第六节 报刊发行
第六节 报刊发行
东北沦陷时期,报刊发行由报社自行向各订户投送或由报童沿街兜售。外埠订户按新闻纸类交邮局寄递。
解放初期,《牡丹江日报》由报社组织通讯员和各分销站、点分送。1947年,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确定发行报纸为邮政部门重要任务之一。同年11月8 日,牡丹江市邮电局开始办理《牡丹江日报》的发行工作。1948年3月,又开办《东北日报》的发行工作。
1949年12月,实行“邮发合一”体制,各种报刊均交邮局发行。当年发行报刊40余种,订销报纸累计 96万份,订销杂志累计10.8万份,报刊流转额2.7万元。市民可随时起止订阅报刊。1950年,市邮电局开办报刊零售业务。1951年,累计订销《东北日报》近70万份,东北日报社授予牡丹江市邮电局发行先进单位称号。1953年,废止随时起止订阅报刊办法,实行预订发行。同年,在订户比较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报刊发行站189个。1955 年始,推行全国统一的“报刊代号”。到1957年,牡丹江市发行的报刊种类达千种,订销报纸累计230.4 万份,订销杂志累计73.1万份,业务收入6.2万元。“大跃进”期间,社会报刊发行站增至520个,并提出“二人一份报刊”、“放卫星”等错误口号,一度出现强制订阅的现象。1960年订销报纸累计979.7万份,订销杂志累计150.3万份,分别比1957年增长3.25倍和1.56 倍。面对收订工作量增大的局面,市邮电局王振明设计出复写式三联单订阅卡。提高工效一倍,这项改革经验由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在全省推广并一直沿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部分报刊停刊、合并。发行量下降。报刊实行定额发行.《人民日报》只限处级以上单位订阅。《红旗》杂志压缩近一半。1962 年订销报纸累计为518.5万份,杂志累计为40.1万份,分别比1960 年下降47%和73.3%。1964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有85%报刊取消定额控制,部分停刊的报刊陆续复刊。到1965年,报刊发行种类、业务收入基本恢复到1958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多数杂志停刊、休刊。到1968年,发行的报纸仅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和各省、市日报等64种。报刊订销份数急剧下降。1969年订销杂志累计5.6万份,仅为1965年的5.66%。从1972年起一些报刊开始陆续复刊,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1974年,在全市设立42个报刊零售委办点,在牡丹江铁路分局列车段设立45个报刊零售小组。到1976 年底,全市累计发行报纸1899.3万份。杂志129.3万份。1980年公费订阅报刊数量明显下降。自费订阅报刊量增加。1981—1982年,新建报刊发行站47个,培训专兼职发行员650名。零售报刊种类达120种。1984年报刊种类达2805种,订销报纸累计3109.6 万份。订销杂志累计526.7万份。报刊流转额262万元,全市每人平均订阅报刊1.7 份、每人平均报刊款额1.03元,居全省之首。
1985年,市邮电局直属发行站38个,发行总站64个,报刊发行站909 个。全市半数以上的宾馆、旅社为旅客订阅 《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日报》、《黑龙江信息报》和《生活报》4 种报纸。在市中心爱民街新建报刊门市部176平方米,室内设服务柜台16 具,陈列报刊书架10个,经销各类杂志187种、报纸37种、非邮发报刊10种。全年报刊零售总额49.8 万元,订销报纸累计3414 万份,订销杂志累计549.5万份,分别比1976年增长79.8%和3.2倍。报刊发行收入68.9万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