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二章 电信
章下序
1919年(民国8年),志诚公司创办电报所并架设牡丹江至海林电报线路。1920 年,在乜河设一小交换点。1922年,在掖河设立电报房,开通牡丹江至宁安的电报线路。1928年,在牡丹江站附近设立长途电话局。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把电信通信作为巩固殖民统治、强化资源掠夺的重要工具,全面控制,加紧操办。1933年,“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成立后。强行接管境内长途通信机构。1934年3月,在铁道街设立牡丹江电报电话局。年末,开通牡丹江至佳木斯、沈阳等9个国内市、镇及日本国的电报通信,并设置了无线电台。1935年始,大规模架设长途电信线路,扩充市内电话容量。并在太平路建3700平方米局舍。1937年1月,开通4000 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年末,牡丹江电报电话局有员工346人,其中日本人占87.3%。1938年,牡丹江电报电话管理局成立。到1939年末,长途电话线路总长达1958.2对公里。直达话路18条。1944年,市内电话话机达5955部(包括用户交换机接入话机)。1945年8 月,日本侵略者败退时,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电信通信瘫痪。
解放后,电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搜集和献交散失通信器材,整修设备,1946年春恢复电报电话通信。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电信职工98人。自行改装的人工电话交换机800门,修复市内架空明线66杆程公里、电缆24皮长公里,有长途报话通信电路28条。
新中国成立后,电信通信开始发展,市内电话(简称市话)和长途通信设备均有增加。至1959年,安装国产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2000门,载波机10端。从此,自动拨号电话取代人工接续电话,本地区所属各县(市)长途电路也实现了载波化。同年3 月,牡丹江长途电信线路中心站成立。此期间,各企事业单位专用通信网迅速发展。到1960年末,用户交换机实装电话机1559部。1962年后,经过调整,电信业务有所收缩,到1965年末,电报业务量降至8.4 万张,电信业务收入减至94.9万元;用户交换机话机数减至834台。
“文化大革命”初期,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一些规章制度废弛。广大电信职工自觉抵制干扰。坚守岗位,保证了信息传递任务与战备通信建设任务的完成。1970一1975年,架设长途战备线路369 杆程公里,建起微波中继站和微波终端站各1处.开通哈尔滨牡丹江微波电路,转播中央电视台与黑龙江电视台节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信通信建设发展迅速。1982年始,筹集电信综合工程资金1173万元,建起高37.4米(塔钟除外),总面积9026平方米的电信大楼,安装纵横制市话自动交换机8000门与现代化长途报话通信设备(含发电、蓄电、配电在内的电源设备),1985年12月6 日竣工投产。开通长途电路145条,有线报路25条,无线报路9条。构成以牡丹江市为中心的通往市属各县(市)、省会和省辖各市以及东北、华北地区各主要城市的辐射形直达电路网。并经办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南非、南朝鲜、以色列除外)的电报电话业务。1985年末,全市电报业务量48.1万份、长途电话业务量87.5万张。市话总容量8350门,分别比1949年增长42.7倍、24倍和9.4倍;比1978年增长98%、1.12倍和1.6倍。实装电话机4589部、用户交换机95户,总容量14436门,接入电话机9603部,乡村办的非邮电部门经营的交换点5处、220门。市内公用电话点13个。形成以电信大楼为中心,以邮电分支局、用户交换机、市郊乡村办交换机为网点,沟通全市城乡的市内电话网,经办邮电部规定的10种市话业务。全市电信职工519 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0名,占19.3%。全年电信业务总收入503.5万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