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950—1979年,牡丹江市邮电局的通信网路建设、生产规模和企业发展方向等,统由省局制订;电信、邮运设备由省局调拨。企业只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财务计划指标和通信质量指标,完成设备维护和邮电通信生产任务。长期形成“收多收少向上交,花钱不够向上要”的传统经营方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牡丹江市邮电局在改革中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打破独家经营、独家投资的封闭模式,注重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速了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1981年,学习首都钢铁公司建立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并在长话科试点。1982年后,全面推行责任、权力、利益相统一的经济责任制,在奖金分配上拉开档次。同年,为了解决距市中心11公里处的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电话通信,以及沿途的牡丹江造纸厂等单位电话不足问题,市邮电局组织这些单位采取联合建设共同受益的办法,集资 23万元,延伸地下电缆管道4.9孔公里,改造电缆网路9.3公里。1983年始,按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向申请装设电话的800个待装户集资309万元用于市话线路建设。同时向新装机与过户的用户收取初装费作为建设基金。
1984年,省局对市邮电局实行“收支差额增长部分按七、三分成的财务包干办法”。市邮电局在经营上,采取在完成全程全网通信任务、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性,大力增收节支,把财务收入计划指标层层分解后,纳入经济承包责任制,落实到各科室和支局,并将各单位业务收入指标完成情况与奖金分配挂勾,分别签订经济承包合同。长途电话通信实行长话科、长机科、机务站联产一条龙承包百分考核计奖办法;报刊发行科与分支机构和投递科实行联锁承包的办法;邮票公司和供应科实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的办法,以及营业部门实行超收分成等多种承包形式,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承包后,有一批长话值机员月月超定额,最高工作量达省订定额的2.4倍。长话有效接通率由1981年的80.27%提高到85.75%,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营效果。1980年后,邮电业务总收入,以年平均18.27%的速度增长。1980年294.9万元,1985年达682.6万元,其中长途电话收入212.4万元,占总收入的31.1%,居邮电业务总收入之首。计费业务总量,1980年为196.3万元,1985年为451.9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15%。收支差额,1980年为105.5万元,1985年为187.1 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1985年,市话交换机一次增容3400门,等于1956年至1984年29年市话增容的总和。
牡丹江市邮电局历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