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养殖

第一节 养殖



                第一节 养  殖
                 一、养  蜂  
  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以集体养蜂为主,家庭养蜂不准超过5箱。1957 年全市共养蜂31箱,产蜜1吨。1959年发展到2300箱,产蜜5吨。1973年达到3909箱,产蜜138吨。
  1978年以后,养蜂业起伏变化很大。1979年养蜂7952箱,产蜜98吨。1983年转为个体承包,1985年末入窖蜂2481箱,产蜜63吨。
                  二、养  蚕
  (一)柞 蚕
  1957年,八达、丰收两个大队试养柞蚕获得成功。1959年,有40个大队放养753 把剪子,产茧22吨。1962—1965年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停止放养。1966年恢复,当年放养42把剪子,产茧3吨。1970年有30个大队放养219把剪子,产茧21吨。1974年,市蚕业管理站成立。配备3 名专职干部指导蚕业生产。1980年,试用塑料大棚养蚕成功,部分社队实现了养蚕工厂化,可提前上山14天。加快了繁殖速度,为一年放养两季柞蚕开辟了新途径。年产柞茧24吨。1983年以后,养蚕量逐年下降。1985年仅有3个养蚕户,放养12把剪子,产茧5吨。
  (二)天 蚕
  1971年,市郊山区发现天蚕。天蚕,又名“日本柞蚕”、“山蚕”,是一种生活在天然柞林中的以卵越冬的一化性昆虫,它适应寒冷气候,生命力强。天蚕茧丝有浅绿色光泽,具有较强的拉力和韧性,素有“蚕丝皇后”、“纤维钻石”之称。
  1973年,市蚕业技术员李培棣搜集到23粒天蚕茧。在铁岭砬子沟辟一场地,采取“网棚”繁殖办法。进行人工驯化试验。到1980年,攻克天蚕制种、保卵和人工放养等方面的技术难关。1981年,经大连口岸出口天蚕丝0.7公斤。1982年,收获天蚕茧2万多个,种卵5 公斤,茧层率比野生天蚕提高12.1%。同年,天蚕驯化试验通过国家鉴定,国家科委列入重点科研项目和“七五计划”。1984年,正式成立牡丹江市天蚕试验场,成为全国第一个天蚕饲养场。
                  三、养 鹿
  1970年,桦林公社工农大队购进15只母鹿、5 只公鹿进行人工饲养。之后,铁岭一、二、三大队和苇子沟、南城子、东胜等大队相继养鹿,到1975年,郊区养鹿635只,其中公鹿177只,产茸885两。1980年养鹿2024只,其中公鹿529只,产茸3334两。1983年以后,由于鹿茸销路不畅,饲养量骤降。1985年,只有家庭养鹿200只。
                 四、养  兔
  本市长期以来以个体养兔为主,品种多为中国白兔。70年代末,引进长毛兔,主要有青紫兰、花德巨、力克斯、安哥拉和比利时等兔种。1979年,郊区共养兔1189只,其中集体饲养78只,占0.07%。1980年,集体养兔3338只,占84.4%,出售肉兔2000只。1983年后又转为个体养兔,1985年共养兔6810只,比1979年增长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