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市场

第一节 市场



                 第一节 市  场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至1930年(民国19年),境内主要有木材和粮谷市场。日本木材商相继设置中东制材、中东海林札免公司和牡丹江木材公司;中国商人创办了志诚公司、会元达森林公司和功立公司、同记木行等木材行业,形成规模较大的行销国内外的木材集散市场。国内外粮商也相继涌入,其中丹麦、法国和俄国商人联合垄断粮谷市场。各种粮食特别是大豆大量销往国内外。
  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后,常住人口日增,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各类市场逐步发展起来。1936年8 月,伪满政府成立中央鱼菜市场,1937年扩建后,改为中央批发市场,成为当时“公营”企业。市场内设鲜鱼部和蔬菜水果部。两部有30余名经纪人,附属小商贩百余人。全年平均月卖钱额3 万元左右(伪满币)。同年,谷物市场更加活跃,包括日商在内谷物商有40余家,形成了比过去规模更大的谷物集散市场。谷物市场分布多处,后来又成立谷物交易所。中国商人李玲君在圆明街设立中央廉卖市场,内有30多家店铺,经营副食品、日用杂品、鱼菜等。金铃街(今爱民街)廉卖市场毁于火灾后,由日本商人重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成立连锁店,行业较全,经营商品较多。到1938 年,全市共有6处市场:在西三条路有中央卸卖市场、西牡丹街有市立小卖市场、新安街南有市立小卖市场、圆明街有牡丹江中央鱼菜小卖市场、工厂区(今东安区)有家畜市场、七星街有廉卖市场。1939年,又建立西柴草市场(包括牲畜交易)、东柴草市场。自1941年后,伪满当局实行物资统配制、粮谷出荷制和金属回收强化运动,扼制了各类商业活动,市场一片萧条。
  解放后,集市贸易复兴。1946年,城区在维新街一带开设维新市场,营业面积 700平方米,商户244户;在东小三条路一带开设东安市场,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商户114 户。同年,将东四条路的原柴草市场改为牲畜交易市场,并在市政街、柴市街和照庆街设流动摊贩市场。1947年4月,市政府拨款1亿元(东北币),对维新市场进行扩建,增设摊床445个。5月,原市政街、柴市街和照庆街一带的流动摊贩,全部迁入维新市场,共800 余户。主要经营粮油、杂货、布匹、估衣、鞋帽、鲜货、电料、五金、文具等商品以及茶社和理发店等服务行业,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1948年,开设长安市场,恢复牡丹市场(原中央卸卖市场)。1949年,爱民商场开始营业。1952 年,在郊区铁岭村、桦林村和温春村各辟农贸市场1处。同年,改立新柴草市场为牲畜交易市场。到1952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10处,即东安市场、东四条路牲畜交易市场、长安市场、牡丹市场、爱民商场、立新市场、铁岭市场、桦林市场和温春市场等。总成交额12.4亿元(东北币),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1953—1955年,对集贸市场,特别是对粮食、棉花及其制品严加限制,规定副食品买卖双方必须在副食品专业市场交易,从此,集市贸易日渐萎缩。
  1956年1月,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自由市场全部关闭。10 月,恢复东安、牡丹、立新、维新、铁岭、桦林和温春7处集贸市场,增设爱民区铁北市场。1957 年,维新市场改为土产品市场,牡丹市场改为综合市场,恢复东四条路柴草市场。1957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9 处。嗣后,根据对二类物资管死、三类物资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方针,对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整顿。整顿后,固定摊贩有460户,季节性和临时性商贩有501户。1961年,改变原有市场的经营范围,将东安市场、立新市场、牡丹综合市场、铁岭市场、桦林市场和温春市场等全部改为蔬菜市场。并在东三条路至东四条路之间、新华路南部广场和南小七星街3 处,分别开设蔬菜市场。到1961年末,全市只留蔬菜市场,其余市场全部关闭。
  1962年后,陆续恢复东安市场、牡丹综合市场、维新市场、爱民商场、铁岭农贸市场、桦林农贸市场和温春农贸市场。上市商品有150余种,日成交额2万元左右。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东安市场改为中心市场,维新市场改为旧物市场,牡丹综合市场改为西安农贸市场;在柴市街北端增设柴草市场,在文化宫广场开辟节假日大集取代集市贸易。1965年,总成交额114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商品及工业、手工业产品的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80%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视集市贸易为“资本主义尾巴”而被砍掉,以“哈尔套赶社会主义大集”取而代之。直至1973年,才在立新街开放一处仔猪、家禽市场(后改为牲畜交易市场)。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了铁岭、桦林、温春3处农贸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府重视集贸市场的恢复和建设。1979年10月,恢复与扩建东安农副产品市场(原中心市场),建筑面积1986平方米,场内设4条营业线,有276个货位,经营肉蛋禽、干鲜果品、蔬菜、粮油、水产品、调味品和土特产品等7大类。到1979 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5处。参加集市交易者达58万人次,上市商品120余种,总成交量90.5万公斤,总成交额152 万元。1980年,开设解放路综合市场,恢复西安农贸市场。1981—1982年,在日照街增设家具市场,在机车路增设红星农贸市场,在北小爱民街增设服务市场,在北安街增设北安农贸市场,在牡丹街的永安街头至东一条路区间增设自行车市场,在东一条路裤裆街增设修理服务市场,并恢复柴市街旧物市场(原维新市场)。1983年,又开辟了七星街早市、东一条路一条街商业市场、市政街副食品市场、天安路市场和西新荣街农贸市场等。1983年末,全市集贸市场发展到19处,总成交额为1255万元。1984 年,在郊区兴隆镇新辟兴隆农贸市场。1985年9月,在西晓云街新建封闭式的晓云市场开业,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由食品、工业、集贸3 个大厅组成,经营烟酒食杂、饮食服务、五金交电、服装百货、日用杂货、农副土特产品、水产品、熟食品和蔬菜等,是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市场。
  到1985年末,全市集贸市场共21处,个体有证商贩2345户,从业人员4389人,上市商品350余种,总成交量2024.5万公斤,总成交额5147万元,分别是1979年的21倍和37倍。
           牡丹江市1985年集市贸易市场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