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药品

第六节 药品



                 第六节 药  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兴隆街(今东一条路)第一家中药铺同发福开业。1927 年(民国16年),宁安县惠存厚药房在牡丹江开设分号, 以经营中药为主兼营西药。中药从北京、营口、哈尔滨、长春等地进货。其他几户药店皆从惠存厚药房进货。各药店还收购山参、鹿茸、虎骨、熊胆等地产名贵药材。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牡丹江后,垄断药品经营。日伪当局操纵的“药品配给组合”统管药品购销,对外伤药控制更为严格。到1945年8月,共有中药店14 户,均为中国人经营;西药店14户,其中日本人开办的10户、中国人开设的4户。
  1950年6 月,成立东北区医药公司松江省公司牡丹江药房。从沈阳、哈尔滨医药站进货,经营药品400余种。1953 年,组建为牡丹江市医药公司,下设一个批发部和第一、第二零售门市部。负责供应各药店和各医疗单位所需西药和医疗器械。1955年,经营中药的店铺发展到42户,西药店铺21户。药品和医疗器械购进额60万元,销售额75万元。同年,成立牡丹江市药材公司,对中药材实行分级管理和平衡分配。
  1956年,医药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建立国药总店。下设13个国药分店;新药商店下设4 个分店。合营后,购销范围扩大到省内外,每半年开一次中药供应会,经营品种增至900 种,购进额300万元,销售额350万元。
  1960—1962年,药品年平均购进额350万元,销售额400万元,有些药品紧缺。1965年,药品购销恢复正常。西药品种达1400种,购进额增至750万元,销售额增至88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1971年以后,青霉素、链霉素等主要西药紧缺,购进量少,不能满足需要。对疗效好的安宫丸、醒脑静、黄连、杜仲、蛤蚧、麝香等20余种中药实行“特批”供应。零售中药成方率由70%降至6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药品紧缺局面迅速好转。1979年,有药店6户,职工111人。药材公司经营药材620种,其中必备药材520种;成药400种,其中必备成药200种。取消计划分配,实行库存公开,用户自由选购,并增加拆封零售、代客煎药、加工丸散、送药上门以及来函邮购等业务。同时增添小伤包扎、义务注射、缺货登记、儿童老年用药专柜等便民服务项目。除从二级站进货外,还到全国各地自行选购名优药品。同年,总购进额953 万元,其中国内纯购进额13.5万元,省外调入总额171.5万元。省内市外调入总额768万元。总销售额1158.1万元,其中,国内纯销售额1058.4万元,调出省外总额7.3万元,调出市外省内总额92.4 万元。年末库存总额406.6万元。此后,供应充足,品种齐全。到1985年末,共有国营药店12户,职工181人。其中药材公司所属8户、医药公司所属4户。此外,还有集体、个体药店24户。市医药公司经营品种1110种,市药材公司及集体、个体药店经营中药材650种、中成药520种。成方率达97%。同年,医药公司、药材公司和市化学试剂玻璃仪器采购供应站3家总购进额6460.1 万元,其中国内纯购进额2807.9万元,省外调入总额2087.9万元,省内市外调入总额1564.3万元;总销售额6584.9万元,其中国内纯销售额2203.2万元,调出省外总额1392.7万元。调出市外省内总额2989万元。年末,库存额321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