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种类

第一节 种类



                  第一节 种  类
  清代,境内货币流通种类繁多,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流通制钱(俗称大钱)。钦定,制钱的用料和重量,由清代官炉铸造。1896年流通吉林银元局依照1888年广州铸造局所铸银元样式铸造的银元。1888年流通吉林永衡官帖局(1909年与官钱局合并成立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发行的钱帖(俗称官帖)和以后陆续发行的铜元票、大洋票、小洋票等多种货币。同年7 月,中东铁路开工后,华俄道胜银行曾用条银支付工资和材料款为时不久即以纸币卢布支付。1904年,黑龙江广信公司成立,先后发行钱帖(俗称官帖)、银两票、大洋票、汇兑券、四厘债券、哈大洋票、江大洋票等7 种货币也在境内流通。1905年,牡丹江孙广兴烧锅和德增永杂货店分别发行私帖。1907年,日本金票流入牡丹江。1908年,流通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大、小银元票和铜元票。
  清朝末年,银元分大(1元)、中(5角)、小(1角)3种。大银元俗称大洋,小银元俗称小洋。此外,还流入少量“龙洋”、“船洋”、日本银元和墨西哥“鹰洋”等。铜币分铜元、制钱两种。铜元100枚兑换银元1元。制钱(铜钱,圆形方孔)1枚为1文,本地500 文合官贴1吊。沙俄1卢布相当银元1元。
  民国初期,大量纸币充斥市面,既有沙俄卢布(羌帖)、日本银钞、金票,也有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边业银行、黑龙江广信公司、黑龙江官银号等发行的规格各异、面值繁多的票券。既有源于银两、银元的银两票、银元票。也有从铜元、制钱演进的官帖、铜元票,还有带息的变相货币——四厘债券等等。由于无限度扩大发行,多数货币急剧贬值,以至作废。1920年(民国9 年),沙俄卢布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1921年,银元在牡丹江市面不见流通。1925年后,铜元200—280枚才能兑换银元1 元。1931年,铜元停止流通。各官银号货币,由于贬值,币种时常变换。当时有奉票、哈大洋、官帖、永大洋、永小洋、江大洋等票券继续流通。
  东北沦陷时期,货币逐步统一。1932年3月15日,伪满中央银行成立。6月,颁布《货币法》。9月,发行“满洲中央银行券”。到1935年8月,压低比价,以伪满币全部收兑各官银号发行的各种货币。9月,停发日本金票、银钞。从此,直至1945年8月,伪满币成为牡丹江市唯一流通的货币。
              牡丹江市解放前货币流通种类表






  解放后,牡丹江市面并行流通伪满币和苏联红军票。1946年 1月,牡丹江实业银行发行牡丹江实业银行券。 7月,市面流通货币有伪满币、苏联红军票、宁安银行券、牡丹江实业银行券和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简称东北币)5种。8月,以牡丹江实业银行券 1:1的比值收兑伪满币和苏联红军票。10月,以东北币0.8:1的比值收兑牡丹江实业银行券和宁安银行券。1947年1月8日,停用伪满币。1949年 12月10—31日,以东北币30:1的比值继续收兑苏联红军票。从此,东北币成为牡丹江市唯一流通的货币。
  1951年4月1日,以人民币1元收兑东北币9.5元,到6月末,东北币停止在市面流通。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人民币,新币1元收兑旧币 1万元。到5月末,共收兑旧人民币641亿元,兑出新人民币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