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学院校
第一节 医学院校
第一节 医学院校
1958年建立牡丹江市医学院,当年,在北山南麓破土动工,建起 3 000平方米的教学楼,1 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修复3 800平方米的旧楼作为学生宿舍。原来三校合并时医疗专业学生510人。1960、1961年两年招收医疗专业本科学生200人,学制五年。设13个教研室,执行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教学计划。有教师70人(讲师3人,助教9人)。4年培养本科毕业生329人。将牡丹江地区医院改为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医职人员467人,7 个医疗科室和6个医技科室, 450张床位,担负着临床教学、毕业生实习和对外收治病人的任务。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省卫生厅决定医学院下马,改为卫生学校(简称卫校)。原在校本科和专科生转入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恢复为牡丹江地区医院。
1978年底,国务院批准将牡丹江卫校改为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简称医专)。将地区医院划归医专为附属医院。学校在拨乱反正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为全校68名职工的冤假错案全部平反(其中含“文化大革命”前的错案2件,错划右派15件 )。并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学校开设医学、医学放射线和医学麻醉 3个专业,学制三年,面向全省招生。1980年在校生645 人。1983年学校进行招生制度的改革,针对农村和边远县缺医的具体情况,确定“面向基层,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学方向,与宁安、海林、林口、穆棱、鸡东、东宁、密山、虎林、绥芬河等县(市)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实行定向招生后,增大农村和边境县的招生比例。这一年在招收的206名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共143人,占69.4%;边境县53 人,占农村学生的37%。到1985年,招农村学生516人,其中边境县 107人。毕业后均回原县(市)统一分配。毕业生基本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一改革打开人才通向广大农村和基层的路子,对发展农村医疗事业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重视和肯定。
学校在科研与学术上有明显成果。写出科研与学术论文116篇,其中参加省学术交流会7篇,在全国各医学刊物上发表 9篇,在国际间交流的有吴景时副教授的《风湿骨痛酒的药理及毒性研究》与《合成牛磺酸药理研究》两篇论文,分别在印度召开的亚洲药理学会上与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第九届药理会上展出与交流,均获得赞誉。
学校在对外交流活动中,1983年10月和1984年 4月同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进行互访,并签订关于互派访问考察团、交流资料和每年向日本金泽医科大学选派2名研修生的协议书。1985年3月和 7月同美国东北文教基金会进行互访,并签订每年向美国选派3名教师进修和3名留学生的协议书。
到1985年,学校有在校生842人,教职工317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副教授9 人,讲师84人,助教、教员22人)。另外聘任客座教授15人。历届毕业生累计(含医学院毕业生)1 267人。校园占地面积2 625亩,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 6.26万平方米。学校的实验设备,有一批国产与引进国外较先进的教学、医疗仪器设备,有彩色录像放映设施,能制作教学电视片,电教软件播放和进行医学摄影。现有教学影片24部,教学录像片130部。学校图书馆藏书8万册,各种刊物477种,外文书刊4 000多册。学校创办《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是内部发行的学术刊物。作为实习基地的附属医院,是装备先进的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有职工 817人。医务人员中主治医师以上人员93人。有29个医疗和医技科室,病床600张。共上实习课 21 498个学时,带领实习生5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