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八章 校外教育
章下序
1954年 7月,为解决市内未能升学而流散在社会上的中小学毕业生受教育问题,创办一所市少年之家。组织他们继续学习文化课和初步的劳动技能。1956年,市内各区小学相继成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按学区建立校外教育网点,开展在校生的校外教育活动。1958年10月以后,市少年之家的教育范围又扩大到在校二部制小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开辟活动阵地。1964年,将市少年之家改为市青少年之家,教育范围扩大到初、高中毕业生,一方面对他们进行自学辅导准备升学,一方面组织各种专业班,培养劳动技能,准备就业和参加劳动。因教育成果显著,《人民日报》两次发表文章,肯定市青少年之家的经验。1965年11月,青少年之家被评为全国社会青少年教育红旗单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青少年之家被打成“黑样板”、“黑典型”。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青少年之家解体。各区小学的教育委员会解散。1971年成立青少年学习辅导站。
1978年,恢复市青少年之家,各小学陆续恢复校外教育委员会。1979年市青少年之家获全国青少年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2年开始,立新小学、西苑小学、北山小学、‘东牡丹小学、光华小学先后与解放军驻军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收到良好效果。1983年 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青少年之家与青少年宫合并,定名为牡丹江市青少年宫,实行团市委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和活动阵地。到1985年,本市校外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