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社会青年教育

第一节 社会青年教育



                 第一节 社会青年教育
  青少年之家创办以来,常年组织学生学习和劳动。除了补习语文、数学、政治等文化课外,还开办农业、畜牧兽医、果树园艺、木工、瓦工、电工、理发、卫生等 8个中、初级专业班。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上山下乡的思想教育。1956年3月15日,孙永山、林淑芳等330名青年学生集体到密山县黑台区落户垦荒,建立青年农场(即8511国营农场)。1962年10月,陈静亭、孙其明等 155名青年学生到笔架山、哈达农场落户。1963年11月,李茂昌、宁友冬、魏世群等152名青年学生到赵光农场落户。1964年5月,王玉荣、张全良等12名青年学生到宁安县石岩公社团山子生产大队插队。7月,徐忠凯等9名青年学生及钱友琴、于冬苓等132名青年学生分别奔赴宁安县江南公社烧锅生产大队和密山8511农场落户。1965年 5月,赵汝龙、曹建华等 121名青年学生到宁安县渤海公社建起莲花农场。到年未,已有近千名青年学生由青少年之家输送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有 1 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经过补习考入上级学校。青少年之家创建以来受到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王璟琳多次亲临指导,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霍遇吾和省领导李范五、陈雷、陈元直等先后到牡视察。省教育厅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派工作组专程前来总结经验。1965年10月13日,《牡丹江日报》头版发表《社会青少年的革命熔炉》一文,评介市青少年之家的成就。11月24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并发表题为《按毛泽东思想教育社会青少年的榜样》的评论文章。还发表一篇《新一代的小愚公》,介绍由青少年之家输送到宁安县莲花农场的青年曹淑华等人的事迹。同年11月,青少年之家被教育部评为社会青少年教育红旗单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房舍被其它部门占用。在市劳动调配站的协助下,将 170多名青年学生分别安排到市电线厂和化工厂就业。1971年,将被占用的房舍收回,成立青少年学习辅导站,招收中小学毕业生,重新配备工作人员,担负辅导学习和组织他们参加站办工厂或社会劳动。1978年恢复青少年之家后,开办高考补习班。从1979—1985年,在报考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 3 558名补习生中,有1 170人被录取,升学率为33%。其中,大专院校776人,中专356人,技工学校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