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聋哑学校

第一节 聋哑学校



                 第一节 聋哑学校
  1958年 9月28日,市教育局和民政局联合创办牡丹江市聋哑学校,校址在新安街与水道街交叉处。招收聋哑儿童25人,两个教学班, 3名教师,学制九年,毕业后达到相当于普通小学六年毕业的文化程度。开设政治、语文、语文初步、叙述、常识、算术、作文、律动、体育、美术、手工等课程。一至四年级使用聋哑课本,五至九年级使用普通小学教材。1981年开始使用聋哑学校统编教材,而美术、思想品德、职业劳动技术课尚无统一教材。教学中,强调规范化手势语教学和口型教学。采用观察、演示、板书、挂图、实验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学好口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辅助性活动。有舌体操、唱音练习、吹蜡烛、吹气球和作深呼吸等练习。
  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开辟第二课堂,建立舞蹈、绘画、钩织、绣花、缝纫、木刻等小组。每个小组配专职教师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部分学生开始能独立作业。
  学校加强了对聋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守则》教育和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教育,校内外出现许多好人好事,经常收到表扬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宣队进驻学校,校名改为前进学校。1968年开始,三届毕业生均由市劳动局安排到造纸厂、机车厂、阀门厂、化工厂、江南制砖厂等单位工作。1971年恢复原校名称谓。1974年,学制由九年制改为八年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秩序日趋正常。学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基本功训练的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截止1985年,共培养16届毕业生,历届学生毕业前均能掌握规范化手势,可以敏捷地交流思想,发表意见,表达感情。缝纫组、钩织组的学生可以做裤子,钩织上衣、坐垫;绣花组的学生能绣电视机罩,门、窗帘等。在文体活动上,曾在全市航模表演赛中获得弹射航模赛第一名;全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曾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男子组单打冠、亚军;在全市小学生运动会上王胜强以12秒 8的成绩获男子组100米冠军;武桂芬获女子组100米第一名和环城赛跑女子组第一名。聋哑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建八女投江纪念碑捐款812元,为拯救大熊猫捐款59元,为支援甘肃建设捐款 270元,采集树种籽12.5公斤。学生做好事累计 2千余件。历届毕业生大部分人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才能。郑殿文在阀门厂钻研技术。成为革新能手,获市劳动模范称号,又是省残疾人协会会员。造纸厂周桂莲曾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付忠杰在木器厂工作时曾参加过全国性残疾人技术表演赛。学校校办工厂创年产值15万元,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学校和省教育系统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省甲级聋哑学校。中国红十字会总部派人到校视察,给予好评并奖励人民币 1 000元。培育聋哑学生,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代价,创造出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1973—1985年,有21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