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朝鲜族学校章下序 牡丹江的朝鲜族小学教育始于1934年 8月,由朝鲜族居民兴办一所小学,称牡丹江普通学校。当时借一家民房作教室,招收29名学生,学制四年。同年,在掖河、四道、八达又相继建立 3所普通学校。1936年,朝鲜族集资建朝鲜族小学校舍(现朝鲜族小学校址)。到1938年,普通学校发展到9所,学生三千余人,教员61人。另有私塾3处。1940—1945年,约有 300多名朝鲜族男女学生升入伪省立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就学。伪满师道学校设一个朝鲜族班,有学生40人。
解放后,城乡相继建起12所朝小,学生2 800人。并建起高丽中学和高丽女子中学(两校很快合并),有学生500人,教职工30 人。1946年9月,高丽中学并入牡丹江市联合中学,联合中学设朝鲜族学生部,有学生570人,教师35人。1949年3月,朝鲜族学生部分出,单独设校,定名为松江省立第三朝鲜族中学。1950年 3月,改名为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1954年,被列为省重点校。同年,尚志朝鲜族师范学校迁入本市,改名为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有 5个教学班,学生250人。
1958—1966年 6月,朝鲜族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均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朝中曾因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朝小被列为市重点校。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朝鲜族学校受到冲击和破坏,领导干部和一部分教师被揪斗,学生停课“闹革命”,冤假错案几十件,学校图书、设备遭到严重损失。复课后,仍受无政府主义影响,学生纪律松弛,教学质量下降。1972年和1973年,郊区四道朝中和东村朝中相继成立。
1978年以后,市教育局设朝鲜民族教育科和朝鲜民族教育教研部。将郊区由汉族中心校领导的12所朝小,分别划归铁岭朝鲜族中心校和江南朝鲜族中心校领导。1982年,朝鲜族师范学校 100名师生迁往五常县。1983年,市教育局针对朝小学生流向汉族学校就读情况,发出《关于确保朝鲜族小学生上民族学校学习的几项规定的通知》,朝鲜族小学校的生源日趋稳定。到1985年,市区有朝鲜族小学13所,学生1 329人,教职工163 人;朝鲜族中学3所,学生 1 128人,教职工112人。
1985年牡丹江市区朝鲜族学校概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