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 第一节 小 学
一、学制、教材、教学
东北沦陷时期,朝鲜族普通学校先后实行国民初级四年制。1938年起,实行春季始业,由每学年分三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学制实行“四·二”制( 国民初级为四年,国民优级为二年)。普通学校开设课程有修身(后改国民道德)、国语(日语)、朝鲜语、中语(后称满语)、算术、理科、地理(日本地理)、历史(日本历史)、实习、体操、唱歌、图画、习字、手工等。1934—1945年使用的教材,国民道德、满语两科用日伪当局编印的课本,其他各科均用伪朝鲜总督府编纂出版的普通学校课本。这些教材除朝鲜语科外,全部用日文编印。1943年取消朝鲜语科,明令师生禁用朝鲜语言和文字,教师一律用日语授课。
解放后到新中国成立,学制实行“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课程设朝鲜语、汉语、政治常识、朝鲜地理和历史课。教材主要使用朝鲜教育者同盟编写的朝鲜语文、算术、政治常识等课本。1949年开始使用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1951年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把汉语科定为朝鲜族小学的必修课。
1952年起,实行五年一贯制。全市朝鲜族学龄儿童基本达到全部入学。1957年,增加汉语科的教学时数,1958年提出“各科教学用语汉语化”;也出现过把朝鲜语文课讲成政治课的倾向。1961年儿童入学率达97.7%。
1978年以后,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982年,市内两名三年级学生在全省朝鲜族小学朗读大会上,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三名。当年,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1985年市朝小朝鲜语文平均成绩为86 分,优秀率(90—100分)达75%,及格率达96%;汉语成绩平均92分,优秀率达94%,及格率达99%;数学成绩平均86分,优秀率达78%,及格率达95%。
1983年全日制朝鲜族小学六年制教学计划(修订稿)
二、思想品德教育
东北沦陷时期,朝鲜族从小学生起就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主要是灌输“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东亚道德”和做“忠良顺从之国民”等思想。后期,将日语课改称国语课,要求教师课堂用日语授课,每个学生起一个日本名,以促进朝鲜族学生日本化。
从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针对朝鲜族学生受日本奴化教育较深和盲目正统思想影响,主要向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新中国的教育。通过教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斗争故事、新旧社会对比等形式,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和进行祖国观念教育。朝鲜战争爆发后,向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学习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英雄事迹,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宣传朝鲜战争的胜利等,提高觉悟,端正认识,克服崇美、恐美思想。
1955年开始进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化的程度明显提高。1958年进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勤工俭学的教育,学校建起劳动基地,饲养场、胶鞋厂等,学生定时参加劳动。1959年,朝小在牡丹江专署召开的教育现场会上,介绍建立生产劳动基地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但也出现过增加学生劳动时间,妨碍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现象,后很快得到纠正。1963年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开展读革命书、讲革命故事、高唱革命歌曲等革命传统教育,以班或中队为单位,设图书角和节约箱。组织学雷锋小组,走向社会,为人民做好事。这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稳定,组织纪律和文明礼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文化大革命”十年,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学习语录,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搞“斗私批修”,“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搞乱了学生思想。“读书无用论”的流毒甚广,学生纪律松弛,学习成绩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向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进行新的《小学生守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制定《学生守则细则》和《学生常规》等具体规章制度,使学生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1982 年6月,牡丹江地区召开朝鲜族小学思想品德课研讨会,由市朝小举行公开教学,受到好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朝小组织 200多个学雷锋送温暖小组,仅1983 年,学生中涌现好人好事就达4 893人次。1984年,朝小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先进单位。
三、体育、卫生
(一)体 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族小学的体育教材靠教师自选自编,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体育教学法,进行分组教学,严格要求,严格训练。1961年开始使用国家统编的体育教材,课堂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 把体育课改为军体课, 后来军体课名存实亡,形成“师生两自由”现象;1978年以后,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学校体育课得到重视,并建立体育课教学制度。体育器材、设备逐年增加,体育课教学日趋规范化。在体育活动上,将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球类比赛、野游活动等,列为学校的传统活动项目。足球运动是朝鲜族小学最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之一,各校均建立足球队,每年以班为单位举行全校性足球赛。1982年市朝鲜族小学组建第一支女子足球队。球队坚持常年训练,队员的素质和球技水平都比较好,在省、市内较有名气。1979年,该校被确定为市足球、速滑、射击基点校。据统计,朝鲜族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981年30%,1982年43%,1983 年84%,1984年79.6%,1985年85.3%。
(二)卫生保健
新中国成立后,各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受到重视。1954年,市文教科给各校下拨常备药品和保健药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保健室,并指定一名教师兼任卫生保健工作。60年代初开始做眼保健操。1975年开始建立学生健康卡片,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79年,贯彻《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后,进一步促进各校卫生保健工作。有的学校还配备专职保健教师。到1985年,市朝小卫生保健器数目已达到 67%,合乎省教育厅、卫生厅的要求。长期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矫正近视、治沙眼、驱蛔虫和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自1980—1985年,连续六年未发现脊柱弯曲病。防治地甲病效果显著,受到省卫生厅的表扬,被评为市防治地甲病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