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等院校勤工俭学
第三节 高等院校勤工俭学
第三节 高等院校勤工俭学
高等院校成立的时间、专业不同,勤工俭学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所不同。牡丹江师范学院于1965年5月接收宁安县良种场改为校办实验农牧扬。耕地5 826亩,当年产粮30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下降,连年亏损。
1978年以后,逐渐实现机械化作业,从1980—1984年,土地面积减掉500多亩,连续5年,粮食平均总产量超过50万公斤,摘掉亏损帽子。农场还有奶牛、猪、鸡和食品加工厂,为师生细粮调剂和蔬菜、副食品供应提供方便条件。校办企业有印刷厂,设备17台(件),工人28名,年产值10万元以上。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建校以来,几经变化,勤工俭学没有形成完整体系。1985年,成立劳动服务公司,有固定资产16万元。连年亏损。牡丹江大学,1984年建起化工厂,生产雪花膏,创产值16万元,利润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