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二十四编 科学技术

概述

概述



  东北沦陷期间,日伪当局先后在牡丹江市设立2 个研究机构。1941年在温春建成哈尔滨水泥株式会社牡丹江工场(今牡丹江水泥厂址),并设置试验室。1943年在市区西南侧建“滑翔机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随着牡丹江市解放而解体。
  解放初期,全市具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人员仅98人。牡丹江市委和市政府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关心人才培养与引进,特别注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群众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47年开始成立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补习班和技术培训班。1948年 5月牡丹江市化学研究所成立。到1949年9月末,本市自然科学专业科技人员发展到685人,比解放初期增加近 6倍。1951年牡丹江市开始接收国家和省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到1 957 年末,自然科学专业科技人员发展到1294 人,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0.89倍。同年牡丹江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8年1月牡丹江农业试验站成立。11月在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基础上成立牡丹江市科学技术协会 (以下简称市科协)。1959年3月牡丹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成立。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也次第成立。到1962 年,全市共建立 12个不同专业技术研究机构。以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技术协作活动也十分活跃,经常深入工厂,帮助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使40多种老产品升级换代。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通力合作,仅用四五年时间便在市郊碾子沟建成不同门类的30多个工厂,开发出 100多种新产品,使碾子沟成为本市新兴的地方工业生产基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牡丹江市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劳动改造,各专业研究机构或解散或停止工作。市科委和市科协陷于瘫痪,科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后,被下放的科技人员陆续调回。1973年市科委恢复工作。同年各类研究机构先后恢复或重新建立,被中断的科研项目又得以继续进行。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又开发许多新课题,取得许多新成果。1977年有 115项科技成果在市科学大会上获奖,其中约有40%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完成的,约有60%是在1972—1977年间取得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79—1985年七年中,又有246 项次成果获市政府级以上奖励(不含国家各部委级和省各厅局级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 8项次,省政府级奖励59项次,市政府级奖励 179项次。科技研究空前活跃繁荣,科技队伍日益壮大。到1985年末,全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增加到14 442人(其中高级职称 94人,中级职称2 445人),为1957年的10.38倍,为解放初期的 147.37倍。1985年从事自然科学的专业干部有9 9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 076 人;占51%;农业技术人员463人,占4.65%;科学研究人员75人,占0.75%;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 703人,占 37.2%;大中专学校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教学人员637人,占6.4%。
  牡丹江市科技服务部门逐年增多。市有科技情报研究所,基层有专、兼职技术情报员,全市形成科技情报网络,并同全国948个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情报联系。1984和1985 年有 450多名国外专家来本市短期工作或进行技术考察和技术交流。1985年本市先后派出13个代表团赴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考察与技术交流。到1985年末,全市建立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47个,共有会员7 650 余人,基层技术协作会发展到673个,同国内360个工厂企业和 9个国外工厂建立了科技情报联系。
  8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引进与本市优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科学技术水平。在工业上,研制出多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在农业上,培育出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在抗旱夺丰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上,对疑难病症的医治取得显著疗效。科学技术在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