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团体
第二节 科技团体
第二节 科技团体
牡丹江市科技团体主要属于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市技术协作委员会两大系统。1945年 8月,牡丹江发电厂老工人陈连儒等为尽快修复被日本军队破坏的工厂,自发联系50多名老工人成立技术研究会,对修复中的难题进行会诊和攻关。市领导及时肯定,并在全市重点推广。1946年春,全市有14个基层企业成立小改小革领导小组和技术研究会。同年,由市工会生产部负责管理工厂技术协作活动。1948年,牡丹江解放铅笔厂工人组织技术革新小组,自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铅笔日产量由8 900支增加到1.5万支,提高产量68.5%。
50年代初,牡丹江林业机械厂、国营第一橡胶厂等企业出现以劳动模范为主,有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的技术研究会、先进经验推广委员会、竞赛会和攻关小组等,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工厂企业解决技术关键。
1957年1月牡丹江市科学普及协会成立。翌年 11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科普协会基础上成立牡丹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随后,牡纺、机车工厂、造纸厂、五金电器制造厂、国营第一橡胶厂、煤矿工人疗养院、郊区等15个单位相继成立本单位科学技术协会组织。
1959年1月—1964年4月,全市有 28 个工厂企业先后成立技术研究会、攻关小组等。1964年5月,牡丹江市第一届技术协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技协)成立。组织7个业余攻关小组,常年为基层服务。同年,郊区桦林公社成立科学技术协会,设大田、蔬菜、畜牧等 7个学组。各生产大队成立科协分会和科学实验小组。此间,市机械工程学会、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化工学会、纺织学会、医疗卫生学会、土木建筑学会等群众科技团体相继成立,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等活动。到1966年5月,有 32个工厂企业建有技术协作组织,全市技术协作队伍发展到800多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技协、市科协以及各学会、技术协作队和攻关小组等群众科技团体活动停止。
1974年 8月市技协恢复工作,继续开展技术攻关、新技术培训和传播先进生产经验等活动。1978年 9月市科协恢复工作,各学会陆续恢复或建立。1981年,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成立,隶属市科协。到1983年末,市林学会、电子学会、造纸学会、食品学会、水利学会、环保学会、工艺美术学会、电机工程学会、农机学会、公路运输学会、生物学会、数学学会、计量学会、财政学会、药学会、橡胶学会、地理学会、服装学会、会计学会、土地学会、水产学会、蚕业学会、气象学会、质量管理协会、珠算协会、种子协会、烹饪协会以及人体科学研究会等23个学会、4个协会和1个研究会先后成立。1984—1985年又陆续成立园艺学会、物理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防痨学会、档案学会、劳动协会、标准化协会、包装技术协会、青年科技辅导员研究会、科教电影研究会、科普创作研究会等6个学会、3个协会和 3个研究会。到198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会36 个,各类协会7个,各类研究会4个,会员总数达 7650人。此间,基层技术协作组织发展到673个,全市共有技协积极分子3 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