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队伍构成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队伍构成



                 第一节 队伍构成
  解放初期,在全市具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98名技术人员(不包括军事部门和铁路系统)中。属工业技术人员5人,农业技术人员41人,林业技术人员3人,中医师和西医师38人,助产士11人。1948年,辽宁省瓦房店纺织厂部分设备和40余名科技人员从大连迁来本市,建立东北第一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前身),充实了本市科技力量。1949年9月末。科技人员发展到685人,其中工业、农业和林业系统的技术人员362人,医务人员 323人,比解放初期增加近6倍。1950年国营第一橡胶厂等国营大厂先后迁入,随迁工程技术人员约70余人。1951年,市直和各中直、省直驻牡丹江市企事业单位开始接收国家和省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1951—1958年,共接收工、农、林、牧、医各科大中专毕业生595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67人);各企事业单位从外省、市招聘来本市工作的科技人员29人,并安置曾从事技术工作的复员转业军人 200余人。1957年末,在全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共有 1 391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1 294人(包括8名在大中专学校的教学人员)占93%。其构成见下表:






  1960年 4月,经市委、市人委先后批准,任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副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师共25人。到1963年末,全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共有工业、农业和卫生科技人员2 6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 531人。农业技术人员122人,卫生技术人员990人。经过 15年发展,到1978年末,在全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达到 6 154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干部4 330人(包括在大中专学校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教学人员680人),占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70.36%;中级以上职称233人,占自然科学专业干部总数的5.38%。其构成见下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构对626名受迫害的科技人员平反昭雪。对443名用非所学科技人员的职务进行调整。吸收录用223名流散在社会上的科技人员。在本市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与地方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有 1 489名科技人员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其中局(处)级 112人,科级1 377人。1979—1980年,对1 093名专业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进行套改,其中有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982人。 1981—1983年,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有 6 874名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得到晋升。1983年末。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15 436人(包括中、小学教员),其中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为 8 853人,占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7.34%。在8 853人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中,中级以上职称1 983人,占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数的22.40%。其构成:



  据不完全统计,1951—1985年本市共接收国家和省分配的大专毕业生 2 982人,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1 410人;接收中专毕业生5 571人,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1 566 人。1982—1985年从外地招聘和调进科技人员 328人。1982—1985年通过本市职工高校和职工中专业余学习与脱产培训,共培养具有大专学历毕业生4 405人(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2 328人);具有中专学历毕业生213人(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182人)。并培养自然科学大中专单科结业生5 678人(其中大专单科结业生3 492人)。
     1985年末牡丹江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基本构成情况表



  1985年末,在牡丹江市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14 442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干部有9 954人(包括637名在大中专学校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教学人员在内),占1985年末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68.92%;为1978年末自然科学专业干部数4 330人的2.3倍,为1957年末自然科学专业干部数1 294人的7.69倍,为1949 年9月末自然科学专业干部数685人的14.53倍。
       1985年末驻在牡丹江市中直和省直企事业单位中科技人员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