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才培训
第二节 人才培训
第二节 人才培训
1947年,牡丹江市有些工矿企业成立夜校,在学习时事政治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与生产有关的技术和理论,并开展技术研究等活动。到1949年 9月末,一批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工人脱颖而出,成为本市新一代工人出身的技术人员。1952年市政府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市工会增设文教部,在干部和职工中有计划地开展业余文化技术教育。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技术进军”后,在牡丹江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基础上,创建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市工业局、手工业局、电业局以及各大厂矿、企业纷纷成立业余技术辅导班。省内大专院校也来牡丹江市招收函授生。1959年6月国营第一橡胶厂创办橡胶工学院(大专),招生65人,学制3年。1960年业余大学(大专)发展到33 所,学制1—3年不等,在校学生达3 265人。经过调整,1964年剩2所,在校生179人,学制 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的科技人员,有 60%以上是经过本地业余进修、函授学习或被选送到省内外大中专学校代培等逐渐锻炼成才的。
1968年 2月《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后,本市开始兴办“七·二一”大学。1975年发展到24所,入学人数1 990多人,全科结业的239人。
1979年牡丹江市总工会成立牡丹江工人大学。1980年牡丹江教育学院成立。1980—1982年间,桦林橡胶工学院、二轻工学院、牡纺工学院、机械局工学院和北方工学院 5所职工高校先后建立,对在职干部和职工进行业余单科教育和脱产全科培训。1983年牡丹江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以上 8所职工高校开设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有:机械、电器、电子、自控、工民建、化工、橡胶、塑料、棉纺、印染、仪器仪表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同期,牡丹江市各工业局(总公司)、卫生局、粮食局、物资局等先后成立职工中专。1982—1985年间, 8所职工高校先后培养毕业生4 405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毕业生2 32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2.85%。17所职工中专毕业生213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毕业生182人,占85.44%。培养自然科学单科大专结业生3 492人,自然科学单科中专结业生2 186人。以上总计自然科学大专毕业生和单科结业生共5 820人,自然科学中专毕业生和单科结业生2 368人。各企事业单位并选送 452名职工到省内外理工农医类大中专院校代培。其间,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和市技协分别举办电子、电器、激光技术、计算机、无氰电镀、金属喷涂、金属粘接、锌合金模具、节能技术、热处理新工艺等多科新技术短期学习班1 000余次。市农林系统先后在郊区乡镇举办25个类型90 个学习班,参加学习人数5 793人。其中:农业局培训4 165人,农机局培训 330人,畜牧局培训130人,林业局培训1 150人,水利局培训 18人。同期,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科技人员也踊跃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每人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新技术短期学习班;约有600余人被选送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并有400余人出国进修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