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人才交流

第三节 人才交流



                  第三节 人才交流
  1952年,牡丹江电业局从南方招聘 13 名电力专业技术人员来本市工作。1957—1958年,国营第一橡胶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五金电器制造厂等中直和省直企业,先后调出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支援地方工业。据不完全统计,1949—1966年有374 名科技人员调入本市。但调入人员和本市原有科技人员。又有不少人陆续流往外地。
  1978年 5月,市有关部门对全市知识分子的学历、特长和工作情况进行普查。1978—1980年,先后调整 443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知识分子的工作岗位。1981年,市人事局在全市范围内为轻纺和食品两大工业系统选调185名科技人员,并从社会吸收录用技术人员223人。198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从省内外引进科学技术人才,同年分4批派出 15个招聘小组,分赴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引进急需技术人才。(到1985年末,共有238名科技人员应聘来本市任职)。1984年 5月成立全市人才交流服务处(同年11月改称人才技术交流服务中心),市内各区和所辖县(市)都成立人才技术交流服务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人才技术交流网络,并制定《人才技术交流实施细则》和《选派科技人员支援县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具体规定》,以促进人才技术交流工作健康开展。1984年,市人才交流服务处接待来信来访要求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经牵线搭桥,在市内单位与单位间实现横向交流的达2100余人次。
  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人才技术纵向交流,1984年初,市政府从中直、省直和市直企业中选派101名技术人员,充实到 50多个县镇企业,担任生产和技术领导工作。这一措施收效显著,当年实施企业改革措施79项,救活4个工厂,开发新产品3项,增加产值80余万元。同年,市人才技术交流服务中心积极提倡专业技术人员咨询服务和从事业余兼职,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训等活动。1984—1985年,采用这种方式帮助有关企业研制成功31种新产品,制造关键设备14台(套)。论证科技项目21项。其中对牡丹江毛毯厂 3 200绽粗纺腈纶针织车间初步设计的论证,使车间提前一年开工,‘仅这一项就增加利润3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