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术交流
第四节 学术交流
第四节 学术交流
1962—1965年本市学术交流活动,是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优化作物品种为中心展开的。市农学会、畜牧学会、林学会等以玉米良种繁育、谷子追肥、马传贫医治和小苹果提早结果等为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同时对15个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粮食品种和45个蔬菜品种进行技术鉴定。共举办报告会、研讨会138 次,发表论文 170余篇。
1978—1982年学术交流中心转向学习与推广新技术,并结合本市、本单位具体情况,探讨落实办法和改进措施。各学会、研究会组织学术交流报告会、讨论会和科技讲座等共 245次,参加者 3 700余人。市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组成员互相交流软氮化等热处理工艺试验情况,先后在牡丹江石油机械厂和牡丹江机械厂试验成功,应用于油井减震器和打捞工具等生产,不但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年可节省资金40余万元。市林学会营林学组针对树苗成活率低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研究出对应措施,在市林业局所属林场试行,幼苗成活率由65%提高到90%。市水利学会就如何利用磁化水展开学术研究和交流,从而将磁化水灌溉技术推广到农村,使 119个生产队水稻受益,平均增产10%。同期市科协先后组织426名科技人员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学术讨论会102次,与省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随着国外新技术、新设备等不断引进,本市科技工作者出国考察、谈判以及参加国外学术交流会的机会日益增多。同时有许多国外科技人员来本市从事设备安装、调试与技术指导工作,增加同本市科技人员广泛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1983年,市纺织学会邀请来本市工作的日本专家作《印染后整理新工艺》和《新型印染设备》等学术报告。同年应日本岩手大学实用生物教研室宫庆一郎邀请,市生物学会理事长李培棣等一行 5人赴日本考察天蚕生产技术。回国后,建立牡丹江市天蚕实验场。
1985年 6月,市科协召开牡丹江山区开发利用献计献策综合学术讨论会。会上交流论文60篇,提出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山区的建议45条。环保、气象、林业、地理等学会分别提出对镜泊湖、兴凯湖和牡丹峰等旅游区的综合性技术考察报告,引起省、市有关领导部门重视。
1983—1985年,全市各学会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 694次,外出考察151次,提出建议1 268项,撰写论文3 852篇,其中被评为优秀论文256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的1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