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二节 农 业
一、良种繁育和推广
1948年市郊建立良种繁殖场, 开始繁殖和推广粮食优良品种。 1957年铁岭乡农民朴弘根(朝鲜族)培育出质佳、高产、早熟、粘性强的新品种,被定名为“弘根稻”,在牡丹江地区推广(到1975年已大面积推广到全省)。1958年市种子站成立,除就地繁育粮菜种子外,并在海南岛建立1处以玉米为主的种子繁殖基地,每年向农民提供粮菜原种10 多万公斤。自此,全市粮菜籽种开始由农家种逐渐向育成种、常规种、杂交优势利用种过渡。
1965年市蔬菜试验站(市蔬菜研究所前身)郭玉昌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法,培育成功大白菜新品种“牛心 1号”(1975年起一直是全省秋白菜主栽品种)。1966—1967年市蔬菜试验站育成西红柿“文革1号”、青椒“甜椒1号”等新品种,逐渐在全省大面积推广。1970年郊区立新大队芦占坤将南方花椰菜移植本市,并采种试验成功。此间,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呈祥等选育出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的水稻新品种“牡丹江 2号”,推广30万亩后,成为牡丹江地区主栽品种,并在全省推广。这个研究所郭明学等选育出具有抗旱、熟期适宜、粮草兼优等特点的谷子新品种“新大粒黄1号”,推广面积15万亩。
1972年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有权、吴康明将引进的大豆良种“小金黄”与“满仓金”杂交,培育出新品种“牡丰5号”。该晶种不倒伏,四粒荚多,虫食率低,熟期适中,亩产116—125公斤,平均增产14.4%。推广面积50多万亩,成为全市主栽品种。同年,这个研究所王淑芳选育成功“牡杂4号”高梁,比引进优良品种“大粒红”增产30.9%,推广10万亩。1972—1976年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法培育出“牡花一号”水稻新品种和“牡粉一号”小麦新品系,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市郊区北安农业科学实验站孙得利试验在本市种植“报春”早甘蓝成功,并在本地采种。这种甘蓝比一般甘蓝早熟7一10天,增产30—50%。1980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刘俊三采用杂交辐射育种法培育成功“牡师 6号”大豆新品种。杆强不倒伏。四粒荚多,主茎发达。株型收敛,比“牡丰5号”增产12.9%,在牡丹江地区推广面积20万亩。1983年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吕邦民从“龙谷23”系选出谷子新品种“牡单6号”,平均亩产211.1公斤,比引进的良种“新大粒黄 1号”增产15.8%,推广面积30万亩,占牡丹江地区谷子播种面积的80%。同年,这个研究所夏灵唐等人选育成功“牡单 7号”玉米杂交种,平均亩产408—435.6公斤,比引进的良种增产15.4—23.4%,推广10万多亩。
自60年代初到1985年,全市共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粮食作物 100多个品种,其中面积大、效益高的有20多个品种。到1985 年,市郊粮田中良种播种面积占90%,其中玉米杂交品种为80%。蔬菜共引进、培育、推广30多个品种,其中面积大、效益高的有20 多个品种。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对粮菜的高产、稳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栽培与耕作
50年代,粮食生产推行土地深耕、合理密植、增施粪肥、推广马拉新式农具等新措施以及扣三耲四垄作制、粮食作物轮作制以及顶浆打垄、等距刨埯等新技术。蔬菜主要推广玻璃温床育苗技术。
60年代普遍使用马拉新式农具,对粮豆作物进行混种、复种、套种和间种。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并缓解菜田与粮田争地、争水和争肥的矛盾,蔬菜推广大垅改小垅、合理密植以及混种、复种、套种、间种等新技术。育苗床普遍推广营养土块和纸筒育苗技术。经过割垛、晒垛后再定植,可提前上市7—10天。
70年代普遍推广塑料薄膜育秧大棚,农业生产队用温室培育长龄大苗。在温床和塑料棚中分苗,以培育长龄壮苗。水稻经大棚育秧,提高产量 20%以上。玉米推广埯双株和催芽坐水等生产技术。
80年代细菜生产普遍应用塑料薄膜大棚。有的大棚内设小棚,加地膜覆盖。大棚黄瓜、芹菜、韭菜等可提前上市20天左右。1985年大棚黄瓜平均亩产 1万公斤。塑料大棚对蔬菜增产和提前早熟起重要作用。到1985年,夏菜生产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粮食生产推广底肥、种肥、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以农家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为辅,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大豆推广根瘤菌拌种,试验推广石油助长剂和稀土微肥等技术。
三、植物保护
1952年郊区有关部门推广小麦播种前温水浸泡并拌农药赛力散、王铜等技术,防治小麦黑穗病,成效显著。1954年农田暴发粘虫,首次大面积使用农药666和DDT,功效明显。从此市郊农民逐渐重视使用农药防治作物病、虫、鼠害与杂草;喷洒工具也由笤帚、喷壶发展到背负压缩喷雾器、手摇喷粉器以及机动喷粉器、机动喷雾器等。
60年代,防治病虫害主要推广敌敌畏、敌百虫、硫酸铜和乐果等农药;除草剂主要推广2.4—滴纳盐、 2.4—滴丁脂等。市植物保护站为农民选用抗病虫害优良品种,同时传授种子下地前作浸泡、拌药处理等技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拌种工具也由小型拌种器发展到大型机动拌种器等。
70年代,推广灭虫的农药有辛硫磷、夏果、氧化乐如、敌克松、乐果等。桦林和铁岭公社土法生产白僵菌防治玉米螟。70年代末,先后从国外引进禾大壮、杀草丹、草枯醚、去草胺、恶草灵、排草净、苯达松、禾田净等水田除草剂。旱田除草剂主要推广麦草畏、禾草灵等。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姚浩然等配制的毒草胺、杀草醚、豆科威等防治豆田杂草效果明显。
1982年市植保站何传据等为降低用药成本。扩大杀草谱,研究复配灭草剂 1号,推广面积7 万亩。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金沏复配苯达松夏松剂等,推广面积10万亩。1984年市环境监测站与市农业局、市科委等台作,开展无公害秋白菜生物防治病虫害研究。经两年试验田实践,初步证实生物制剂比化学农药成本低、效果好,并能逐渐消除化学农药对作物、大气和土壤的污染。试验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到1985年,全区稻田普遍应用化学除草剂,平均每亩节省除草用工24个,增产粮食30—40公斤。豆田化学除草也在普遍推广,平均每亩增产黄豆20公斤,节省除草用工 1.6个。此间,市植物保护站推广并组织生产无二次中毒的慢性抗凝血型杀鼠剂敌鼠钠盐和毒鼠磷毒铒 120吨,消灭城乡家鼠和田鼠1 000余万只。
四、农机具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大田作业推广新式畜力农机具。1950年推广双轮双铧犁和“松农1 号”与“合江 2号”铲蹚机。1953—1955年市农机部门引进水田人力播种机、中耕机以及打稻机、铡草机和脱谷机等。1959年市农具研究所试验厂试制成功滚筒式脱谷机和打稻机等,推广到生产大队和小队。1959年末,全郊区新式农机具发展到19种 1 838件。主要是畜力牵引的农机具和非田间作业机械。
1960年市农业机械部门分别在温春公社和兴隆公社设拖拉机站,有偿为农业生产队服务。同年铁岭公社四道大队社员季英吉改良市农具研究所实验厂制造的滚筒式脱谷机,制成新型滚筒式脱谷机,工效提高2倍以上,被选送省农具改革展览会展出。1961 年兴隆公社江南大队洪顺旭等人研制成功人力水稻收割机,比镰刀收割提高工效 3倍以上,在郊区普遍推广。1963—1966年间,各公社生产大队自办机耕队,购置国产拖拉机,有偿为生产队服务。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省、市重点推广“小六机”( 脱谷机、铡草机、粉碎机、制米机、制粉机、榨油机 )。到1972年,郊区各生产队基本普及“小六机”,实现非田间作业机械化。同年各生产队开始组织以队干部、老农、能工巧匠为骨干的农具改革小组。市农机研究所等也积极改造老式农具,研制新型农机具。1973—1978年市农机研究所等研制成功的新型农机具有单体蔬菜播种机、水田平地铲、水田钉齿耙、玉米刨埯点播机、水田施肥器、手提式液肥深施器等。各生产队农具改革小组改制的农机具有宽播耲耙、插秧机、锄草机、扬场机、玉米坐水种机以及土豆收获机等,在郊区普遍推广。其间,牡丹江地区农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牡—74型大小苗两用机动水稻插秧机和丰收—1600型水稻脱谷机推广全省。1983年市农机部门引进65— 2型人力插秧机367台,供不应求,深受稻农欢迎。
1983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型农机具需要量增加。大中型农机具有所减少。1985年末,全郊区新式小型(手扶)拖拉机增至1 552台,比1978年333台增长3.66倍。
五、农田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本市农田灌溉采取单一的江河自流引水方式。1954年市郊农民首次引进解放式马拉水车。到1956年。共推广135台,灌溉菜田2 500亩。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掀起平整土地、深翻、打机井、建梯田和修水库等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一些有水源条件的农业社队拦河筑坝,引水灌溉,改旱田为水田。60年代市政府提出旱灌“实现一人一亩水浇地”的要求,农业生产队抽出5%劳动力常年从事农田水利建设。到60年代末,水田面积由50年代3 150亩增加到3.3万亩,增长 9.48倍;旱灌面积由50年代790亩增加到2.8万亩,增长34.44倍。全郊区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24%。
1974年春郊区引进喷灌技术。先在沿江公社作小规模示范。1979年4 月在桦林公社推广,邀请各公社、大队领导和老农对固定式、半固定式、管移式、渠机结合式、井群式、小机组式和单机式等 7种喷灌工程进行现场比较,认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最适合市郊推广。1983年12月国家水电部在本市召开喷灌工作会议,推广郊区喷灌建设经验。1979—1984年郊区有喷灌设施77处,喷灌面积16 621亩。因采用喷灌技术,叶菜类增产30—40%,果菜类增产20—30%。郊区北安公社农业科学试验站引进微喷灌技术和磁化水技术,在塑料大棚内进行黄瓜磁化水微喷灌试验,比沟灌黄瓜增产77%,节水41%左右。
六、畜牧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畜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围绕畜禽品种的改良、繁殖以及消灭疫病、扩大饲养业两大课题开展。1953年畜牧兽医部门推广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针注射,基本控制生猪三大疫病发生。同年推广家畜炭疽病孢疫苗注射,基本消灭家畜炭疽病。1955年从苏联引进良种公马。1958年推广牡丹江军马场对马人工授精技术,利用引进的良种公马改良当地马。
1963年市畜牧兽医总站韩荣第经反复杂交育种,培育出卵肉兼用的新鸡种“牡丹红”,向郊区和邻县宁安等地推广30万只。1964年推广绵羊药浴新技术,控制绵羊体外寄生虫病的传播,并提高了羊毛质量。同年,郊区桦林公社引进新西兰“考力代”种公羊改造羊。( 到1974年改造率达80%以上,同年通过黑龙江省中细毛羊育种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
1971年市畜牧局推广牡丹江地区畜牧局范国治研制的羊痘湿苗注射液,效果良好。1975年范国治等用驴的白细胞培养马三号病毒补反抗原获得成功,同年开始疫苗注射,基本扑灭马三号病。1976年市畜牧局朴在吉等推广牛的冻精配种新技术,利用国外优良品种牛冻精改良当地牛(到1985年,累计改造11万头以上 )。1958—1978年经过连续20 年人工授精改良本地马,使本地马改良率达70%,增加了马的体重和体尺,提高了挽力和耐力。
1982年牡丹江农业学校赵刚培养出新瘦肉型猪种,胴体瘦肉率达 56%以上。同年市畜牧局周仁浩推广绵羊药物脱毛技术获得成功,提高羊毛产量并节省剪毛时间。1983年全市大型养鸡场实现喂料、供水、除粪机械化,开展网上平养和网上育雏,推广鸡雏雌雄鉴别技术,同年牡丹江种鸡场应用配合饲料和全价饲料喂鸡,逐步推广到各养鸡场和城乡养鸡专业户。1984年先后引进星布罗、搭特姆、AA父母代肉鸡等优良鸡种,在东和畜牧场与共民村饲养。1985年从荷兰引进黑白花奶牛83头,冬季采用青贮饲料,产奶量提高20—30%。
七、多种经营
1956年市郊八达和丰收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柞蚕制种、保卵和人工放养中获得成功,从此有4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人工饲养柞蚕。
1957年铁岭和桦林等农业社引种黄芪和红花等中药材,揭开本市培植药材新篇章。
1958年牡丹江军马场谢家沟生产队果树技术员王克善和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郭长城以及省园艺研究所刘先忠和技术员刘国华、王凤山等分别在牡丹江军马场果园和桦林工农大队果园应用高接枝技术,在金光、东光、红玲、公主岭国光、黄魁等品种果树上作试验,并总结出果树御寒防冻栽培技术。高接枝苹果于1961年秋见果,果径达5.0—6.5厘米,味甜酸,肉质脆嫩。试验中发现苹果树间种黄太平树,能增加黄太平果产量。同年从延边引进苹果梨,在铁岭、桦林、温春等果园中栽培。翌年,在全郊区推广。
60年代果园发展迅速。省园艺研究所和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不断来郊区传授栽培技术。到1965年发展到 500亩以上的果园有牡丹江军马场果园、桦林公社工农大队果园、铁岭公社三大队果园、沿江公社大莫大队果园等 6家。栽培品种有苹果、苹果梨、大小香水梨、葡萄、珲春桃以及李、杏和草莓等。市郊区果园面积发展到2.26万亩,年产水果90万公斤以上。
1965年桦林公社工农大队和北安公社一大队从吉林引进参籽和参苗,开始培植人参。铁岭公社三大队等相继开辟人参种植园,组建专业队种参。
1970年桦林公社工农大队学习养鹿技术,购进15头母鹿和5头公鹿。随后.铁岭一、二、三大队和东胜大队、南城子大队等先后建立养鹿场。同年铁岭一大队和三大队扩大药材种植场,引种黄芪、党参、平贝等药材。此间引进比利时、安哥拉、力克斯等品种长毛兔,主要由社员家庭饲养。1971年郊区水产部门刘立新等利用发电厂余热促使鲢鱼产卵试验成功。同年,沿江、北安和兴隆3个公社以及新立、大湾和铁岭一大队先后建成6个较大规模的精养鱼塘。养鱼水面扩大到1850亩,年产鲜鱼33吨。本年鱼种安全越冬有新突破,成活率 25%左右,比前一年提高19% 左右。1972年学习推广东宁县木耳菌栽培技术,并在推广中有新发展:从木耳段手工打眼接种发展到机械打眼接种;从小棚栽培发展到大、中棚栽培以及用塑料袋装锯末培育菌种;从单纯接种发展到选育、培植新菌种等。1973年市蚕业站从郊区山间收集到23粒天蚕茧,在铁岭公社砬子沟采取“网棚”繁殖方法,开始人工驯化天蚕试验。1976年市水产部门从武汉引进武昌鱼和白鲫鱼试养成功。1978年铁岭一大队和三大队药材种植场先后引种川芎、当归、丹皮、天南星等南方药材。对苍术、桔梗、龙胆草等野生药材家种试验获得成功。到1979年,药材陆续开始采收。全郊区共收人参3 250公斤、黄芪5 000公斤、党参2 000公斤、干贝300公斤。
1980年采用塑料大棚饲养柞蚕成功,可提前上山14天,为一年放 2季柞蚕开辟新途径。在天蚕人工驯化试验中对天蚕采种、保卵、人工放养等取得经验,1981年出口天蚕丝 700克。这一年生物增氧技术在本市推广,鱼种越冬成活率由55%提高到73%。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乜河渔场采用塑料棚育种。在157天内培育出亩产185公斤、平均尾重57克大规格鱼种。1982年市郊区水产部门刘立新进一步试验网箱育种成功,亩产达2 564公斤。同年,收人工驯养天蚕卵2万多个,产茧率比野生天蚕提高12.1%。通过省科委组织的天蚕驯化阶段性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