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药卫生

第三节 医药卫生



                 第三节 医药卫生
                  一、防  疫
  1946年7—8月问,铁岭区和阳明区发现霍乱,对两区居民注射霍乱疫苗,疫情及时得到控制。1950年普遍种痘,并开始对6个月以上婴儿接种牛痘,同时为6周岁、12周岁儿童和18周岁青少年复种牛痘。1951年推广伤寒疫苗接种,为预防麻疹进行母血注射。1952年开始为婴幼儿及小学生接种卡介苗。1953年推广口服卡介苗。由于坚持种牛痘,1953年全市消灭天花。1955年百日咳纳入传染病管理,进行注射疫苗防治。1956年开始对被狗咬伤的患者注射狂犬疫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1957年本市发现布氏杆菌病,市卫生防疫站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牛羊等牲畜进行血清学检查,并统一处理带有布氏杆菌的牲畜。同年对从事饲养、屠宰、皮毛加工业人员进行皮试,对阴性反应者注射布氏杆菌活疫苗。1958年,推广划痕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此法简便,易于推行,但阳转率仅为47.4%。
  60年代主要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疾病进行重点防疫,取得新突破。1962年对伤寒、副伤寒采取疫苗口服和注射两种防疫措施。同年,为预防脊髓灰质炎流行,市卫生防疫站为2个月至7周岁60 952名儿童推行口服三型混合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经一年观察,接种组只发现 1名患者。这一年,全市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降到 1.64/10万,基本控制流行。1965年开始推广注射麻疹活疫苗。1965—1966年,采用鲁德涅夫二阶段菌苗疗法医治布氏杆菌病患者。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1969年本市首次分离出地方株流感病毒。
  70年代防疫工作重点是预防麻疹、肺吸虫病和肝炎。1972年开展肺吸虫病专题调查研究,并邀请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专家钟惠澜教授来本市考察,确认1958年发现牡丹江及其支流、河汊中存在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蜊蛄的结论是正确的,并开始应用硫双二氯酚治疗肺吸虫病患者。1978年冬至1979年春,对市郊区有吃生鱼习惯的 29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有肺吸虫病阳性感染者12名,阳性率为4.11%。1974年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6个月至14周岁儿童普遍注射麻疹活疫苗,接种率为 95.2%。基本上控制了麻疹。同年推广澳抗检测法诊断乙型肝炎。1976年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除定期口服活疫苗外,还在夏秋之交对漏服者补服1次(到1979年发病率降至0.25/10万)。1979—1980年1 月又分离出亚甲型流感病毒。
  80年代初有效地控制百日咳和流脑发生,并对麻疯病患者采取隔离和进行化学疗法;其他疫病也相应得到控制。1980年开始对麻疯病患者采用利福平、氯苯砜和氯苯酚嗪三联化学疗法。1981年对市区婴幼儿普遍注射百日咳疫苗。1982年冬推行流脑 A群多糖体菌苗注射,观察免疫后抗体4倍增长率77.5%,保护率96.9%。1983年根据预测流脑可能大流行。市卫生防疫站为5周岁以下儿童普遍注射防疫菌苗。同年对性病诊断普遍采取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对梅毒开展血清学检查。1984年春按全国统一规定标准。开展人群结核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市肺结核患病率降到0.31%。年递减19%。同年。停止供应皮上划痕卡介苗。一律采用皮内菌苗接种,以确保免疫效果。1985年市卫生防疫站推广流脑多糖体菌苗(A)群。全年流脑发病率降到6.95/10万,第一次用免疫方法控制了流脑。同年全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85.92/10万。
                  二、医  疗
  50年代末,多数市级医院都掌握胸腔、腹腔和骨髓穿刺技术,推广静脉输液以及输血、输氧、减压、引流等医疗手段。外科由做阑尾、疝气等手术发展到甲状腺次全切除、肠切除以及胃大部切除等手术。1955年首例胃次全切除手术成功。骨外科能做四肢骨折整复内固定手术、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手术及截肢手术等。市立医院成立泌尿科病房,开展膀胱镜检查等。市内各医院妇科能诊治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做胎位倒转术、臀部牵引术等;市立医院妇科能作腹式子宫切除术、古典式剖腹术和卵巢囊肿切除术等。同期市内10个较大医院增设中医科( 或针灸科 ),用传统针法、灸法以及梅花针、火针等治疗风湿、类风湿和各种神经性疼痛等疾病。市回民诊疗所用中医治疗疔疮、痈疽以及各类皮肤病,疗效显著。桦林工农村张氏祖传中医接骨,专治各类跌打损伤,受到患者欢迎。
  60年代各市级综合医院内科除医治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各类疾病外,对各类心脏病和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炎以及胆道疾病等,都能正确诊断并作出处理。心电图机、胃功能测定仪等开始应用于临床。市级各综合医院普遍掌握气管插管、肝穿刺、心包刺、小脑延髓池穿刺、十二指肠引流、气管镜检查等操作技术。专区医院脑外科1960年成功地做首例开颅手术,开展脑血管和脑室造影术,并能作脊髓肿物切除手术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专区医院能做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并能做乳癌、肠癌等根除手术。骨外科开展小儿麻痹矫形手术和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手术等。泌尿外科开展肾盂造影,能做肾上腺肿瘤切除、肾切除、前列腺切除以及膀胱瘤部分切除等手术。妇科开展吸引流产技术和经阴道输卵管结扎技术等,并能做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手术。儿科从治疗小儿一般疾病发展到治疗肺炎、脱水、脓胸、脑膜炎等危重疾病。同期中医师普遍利用现代化验技术和医疗器械及仪器,提高诊断符合率和临床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和儿科疾病,疗效显著。
  70年代各市级综合医院开展冠心病和肺心病等监护工作,人工呼吸机、电击除颤器、心脏起搏器、超声心动仪、内窥镜以及心肺监护仪等新设备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外科手术能做全胃切除术、高选迷切除、门静脉分流、脾肾静脉分流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等高难度手术。骨外科开展断指断肢等再植手术,能作人工股骨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专区医院脑外科开展脑血管显微外科手术(搭桥术),能作脑叶瘤、大脑半球与后颅肿瘤切除以及脑积水分流等手术。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引进美国产人工肾血透析机,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有效率为 90%以上。市级各综合医院妇科大都能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呕吐、水肿、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合并症以及产后病、经痛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病症,取得良好疗效。并能做腰麻下子宫下段剖腹术,开展阴道修补、阴道成型和子宫颈癌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儿科对肾小管酸中毒、反应性亚败血症、溶血尿毒综合症等能及时诊断并正确处理。中医科进一步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和新型医疗仪器,诊断妇科、儿科疾病以及胃病、高血压、冠心病、肠闭塞、风湿痛等疾病,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冠心病、森林脑炎等疾病上取得成果,分别获得牡丹江市科学大会奖和牡丹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80年代市第一人民医院购置日本产纤维腹腔镜、胃镜、膀胱镜、结肠镜等全套设备,成立内窥镜室。借助内窥镜成功地进行电灼切除胃肠息肉,并开展腹腔镜检查。能正确诊断腹腔肿瘤和原因不明的腹水等病症。还应用高压氧仓技术进行临床治疗,收治一氧化碳中毒、冠心病、脑血管病、神经性耳聋等患者。各市级综合医院内科大都配有脑电机、呼吸机、心电机、脑血流图机等新型医疗仪器,大都能掌握颈椎侧旁穿刺手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应用扩大血管等新技术治疗。骨外科陆续开展人工关节植换手术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复位等。显微外科开始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同时开展膝内翻矫形手术,并能对骨肿瘤进行有效治疗,还能应用新型骨髓造影剂,开展骨髓造影等。1984年 9月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头颅电子断层扫瞄机,脑外科能完成颅内高难部位肿瘤切除术,并能对脑出血以及颅内动脉瘤等进行手术治疗。各市级综合医院泌尿外科先后开展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手术、前列腺增生切除手术、肾上腺切除手术等。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成功地完成首例肾移植手术。同期,各市级综合医院妇科陆续开展外周血染色体全血培养试验,并掌握胎盘功能测定、羊水镜检查、输卵管造影、腹膜外剖腹产、胎心监护等医疗新技术。市内一些较大医院陆续引进子宫腔镜、胎心监护仪、多普勒胎儿诊断仪、B型超声诊断仪以及电视透视机等新型设备.对疾病的分类、判定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儿科医疗水平也逐年提高,市第一人民医院切开病儿气管,应用人工呼吸机.成功地抢救4例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炎合并呼吸肌麻痹的病儿。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先后开展小儿畸态瘤、小儿胚胎瘤、小儿神经骨细胞瘤和部分小儿整形手术,取得理想效果。牡丹江中医院采取服中药结合按摩推拿等方法治疗脑血栓和偏瘫等疾病,疗效显著。中国人民解放军209医院用中药复方降脂片降低胆固醇,有效率达89.7%,改善肝功能有效率 90%。针灸疗法从传统的针法、灸法逐渐吸收西医技术,发展成为激光针、激波针等大量经络、腧穴等特种新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和各种神经性疼痛等取得显著疗效,受到患者欢迎。
                  三、制  药
  1966年9月牡丹江化学制药厂根据《药典》规定生产镇痛片等片剂。1968年2月,牡丹江中药厂制成理中丸、银翘解毒丸等4种产品。1969年7月温春农校兽药厂,土洋结合生产畜用大输液。1970年新曙光制药厂(后改名为机车工厂制药厂)成立时,手工生产水针剂。1971年,牡丹江中药厂引进药材粉碎碾压机、过滤器、蜜丸机、双层浓缩锅、灭菌器、蒸气挂腊器和压盖机等20余种制药专用设备,成立水丸、蜜丸、膏剂和酊剂 4个车间。1973年10月温春农校兽药厂转产人用大输液,药厂同时改名牡丹江农校制药厂。1975年农校制药厂全面进行技术改造,设计安装升降式洗瓶机、塔式蒸馏器和灭菌机等,生产实现半机械化,大输液年产量突破80万瓶。同年,牡丹江化学制药厂增添制药专用设备8台,片剂药品实现半机械化大批量生产。
  1970—1980年牡丹江制药二厂(原牡丹江化学制药厂)学习上海等地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制药专用设备,开始生产红霉素、土霉素、青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噻唑等片剂药品。温春制药厂(原牡丹江农校制药厂)引进纯水蒸馏、浓配、过滤、稀配、灌装等专用设备10台(套),推广哈尔滨等地药厂技术,建成大输液生产线。1981年1月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实验厂(原牡丹江制药一厂).引进国外设备。生产片剂、粉剂和葡萄糖原料药。同时利用本地资源,研制生产刺五加膏和东北双参补膏等滋补中成药。1981—1982 年国家投资107万元对牡丹江中药厂关键工序的提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科技人员借鉴省内外中药厂技改经验,设计安装提取罐和真空浓缩罐等专用设备26台(套),改变炮制、粉碎、提取、浓缩、浸膏等原有生产工艺,提高,药材提取纯度和有效成份利用率。这个厂的片剂和酊剂生产实现半机械化。1982—1985年牡丹江制药二厂利用本地人参、鹿茸和蜂王浆等丰富资源优势,研制成功滋补新药参茸王浆片,受到市场欢迎,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产品“金龙奖”。并试制成功治疗脑血管病新药维脑路通原料药。同期,牡丹江市制药三厂(原机车工厂制药厂)增添生产水针剂专用设备51台(套),在新建厂房中重新安排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管道化、无菌化和半机械化程度,年产水针剂 500万支以上,产品品种增加到29个。温春制药厂引进专用设备 8台(套),全面改造大输液生产线,实现管道化、无菌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此间,牡丹江中药厂引进冲压片机等各种制药专用设备17台,并研制成功补肾益脑片。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奖。到1985年,牡丹江中药厂年生产丸、散、膏、丹、片、酊、水、糖浆、酒剂等各种剂型的中成药137种,年总产量200吨以上。是年末。化学药品制造业发展到4家(省医药工业实验厂、牡丹江制药二厂、牡丹江市制药三厂和温春制药厂),年产化学药品8大类118种,其中原料药4种、片剂51种、针剂29种、胶剂 1种、冲剂2种、粉剂6种、膏剂3种、酊剂2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