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二十五编 文化艺术

概述

概述



  牡丹江境域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早有流传。每逢春节扭秧歌、贴对联、挂年画;正月十五闹花灯;四月十八乜河娘娘庙会,搭台唱戏。平时也有艺人说书、撂地杂耍等,这些都是人们喜闻乐见或直接参与的活动,它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欢乐。东北沦陷时期,兴建了电影院、军人会馆、大美会馆、兴亚舞台等10余处娱乐场所,但多数为日本人享用,向中国人开放的只有 5所。日伪当局还通过建立民众教育馆和启文书局、北满堂书店售书等形式,向中国人宣扬和渗透“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等奴化思想。
  解放后,以吕骥为首的数名作家、艺术家带领东北鲁艺文工团一团来本市开辟文艺工作。打开了新文艺的大门。还有驻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文工团协助开展活动。本市一些进步青年纷纷成立剧社、乐社,戏曲艺人组建共和剧院。各文艺团体均配合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排演歌剧、秧歌剧、话剧,并教人民群众唱革命歌曲。对宣传群众、提高阶级觉悟,进行土地改革,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起到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报社、书店、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相继建立。剧院、电影院经过维修和扩建面貌一新,各大工厂企业陆续建立文化宫或俱乐部,市总工会在市中心建起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人文化宫。随着本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机构和文化窗口的建设日臻完善。京剧、评剧、话剧、歌舞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得到巩固、充实和提高。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一批自创、改编剧目如话剧《家务事》,京剧《战长平》、《黑奴恨》,评剧《红岩》和《湖光春色》等,在全省会演、调演中获奖。文学与各类艺术创作喜获丰收,涌现出象陈桂珍、刘柏生、刘亚舟等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及其成功之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一片繁荣的文化艺术事业及其成果予以全面否定,把文艺骨干打成“黑线人物”,有数十人被打成“三特一叛”。专业剧团的大部分戏装等物被毁,书店、图书馆20余万册图书下架,市档案馆一部分档案、民事卷、刑事卷等被烧。全市被一片“红海洋”、“忠字舞”、“语录歌”所淹没。人民群众只能看到几部“样板戏”影片和“检阅红卫兵”等大型纪录片。文艺创作要求按“三突出”的原则,提倡“战斗文艺”;成立“样板戏”学习班,大演“样板戏”。整个文化艺术,被左倾思想所干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一切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文艺事业得到新生。各文化事业单位与专业艺术团体陆续恢复建制和正常的业务活动。被禁锢、封存的影片和优秀传统剧目与现代戏重新同观众见面。市话剧团排演话剧《八·一风暴》在全市引起反响;自编话剧《龙江怒涛》晋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集体表演奖。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文化窗口面貌一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为牡丹江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85年,市文化局下属20个单位,编制868人。其中文化事业编制583人,文化企业编制 250人,局机关3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326人,其中文艺人员269人。电影观众年平均2千万人次,戏剧、歌舞演出年平均500场,观众4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