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容·形式
第一章 群众文艺
第一节 内容·形式
第一节 内容·形式
牡丹江市建市以前的民间文艺活动,多半是在春节时,许多人家贴年画,剪纸花,贴对联,搞书法;盛行大秧歌,踩高跷,跑旱船,伴着唢呐锣鼓,到街头路口或院内向众人表演;正月十五闹花灯,也是传统的灯节,人们喜欢扎各式各样的彩灯,挂在街头、门口供人欣赏。有的灯下设谜语笺供人猜析,颇有情趣;剪窗花、喜花、双喜字等,以装点窗户或新房;设茶馆、说评书,当时主要说《明英烈》和《三国演义》中的段子。
1931年东北沦陷后,民间出现抗日歌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牡丹江青年团和儿童团,暗地里教唱《斗争歌》、《赤旗歌》和童谣《满江红》。1939年, 伪市公署建立民众教育馆(今新安街第二副食品商店处),利用文化教育形式,名为 “尽开化民众之力”,实为向群众灌输奴化思想。
解放后。从老解放区传来的打花棍、打花鼓、新秧歌,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秧歌剧《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活报剧《原形毕露》、《共产主义列车》等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群众性的秧歌更为活跃,每逢过春节,庆祝土地改革胜利,前方打胜仗等喜庆时刻,秧歌必不可少,并付之以政治内容,如秧歌队中,有扮演工农商学兵的,有扮演八路军驱逐日本侵略者的等等,代之以傻柱子与憨婆娘等丑角挑逗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丰富多采。市文化馆在人民公园每周举办一次“快乐的星期天”露天文艺晚会。搭台唱戏,放映幻灯,组织各种棋类比赛,常年不衰。从1952年开始,文化馆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联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市文化馆平时还举办营业性舞会。各大工厂企业俱乐部利用节假日举办舞会。1953年,市文化馆与郊区联合举办农民文艺会演,有20个农民代表队参加演出。1956年,市少年之家先锋歌舞团,先后排演木偶戏和话剧《黄花岗》、《少年英雄刘文学》等节目,除在市内演出外,还到柴河、林口等地演出。朝鲜族群舞《广寒楼的一日》和群舞《嗡嘿呀》分别在1956年 3月和1957年2月获省首届与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奖。1957年3月,群舞《嗡嘿呀》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节目奖。1960年前后,城乡再度掀起兴办业余剧团、俱乐部高潮先后演出《五一节前夕》、《千万不要忘记》、《雷锋》、《三史》等剧目。1962年朝鲜族群舞《把白玉般的大米献给毛主席》获省优秀节目奖。1963年举办全市大型秧歌会演,有20个队、10台彩车、 800余人参加演出。其中狮子滚绣球、跑旱船、打花棍、打腰鼓、花环舞、扇子舞等,颇引人入胜。1963—1965年,舞蹈《风雨送亲人》、《把最好的粮食献给毛主席》、《硬骨头采煤队》均系参加省业余演出作品,受到好评。1965年前后,组织两次全市性放风筝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文艺活动萧条,在群众中大兴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在城乡学唱“样板戏”和开展“学习小靳庄”等活动。
197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举办盛大的专业、业余文艺会演和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群众文艺活动又恢复生机。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演出话剧《于无声处》,演出40多场。其他各大工厂企业,如牡纺、林机、木材加工、桦林橡胶等厂和铁路分局等单位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歌舞曲艺节目也都深受群众欢迎。各大工厂企业的文化宫、俱乐部除放映电影外,还相继接待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大型话剧《万水千山》、《千万不要忘记》、《槐树庄》,歌剧《江姐》、《红珊瑚》,京剧《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市群众艺术馆常年组织文艺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并在馆内小剧场举办常年歌舞曲艺晚会,1976—1981年,共演出769 场,观众达35万人次。1980年,歌曲《迎春曲》获省文艺大奖赛创作二等奖,《美丽神奇的镜泊湖》获全省职工文艺会演创作奖。市朝鲜族文化馆每年举办新春同乐会、花甲寿宴、民族游戏等活动;每年“三八”节举办朝鲜族妇女集体舞与大合唱比赛。1981年,市文化局举办首届音乐会和歌颂党、歌颂祖国大合唱比赛,连副市长岳庆博、军分区领导高鹏等人也参加演出。翌年,举办第二届音乐会,组织 4台节目,并邀请中国音乐学院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率组来牡,与本市业余歌手同台演出,观众达 1.1万人次。1982年春节举办全市灯展,各式彩灯近百盏。其中,最大的是北方工具厂的彩灯熊猫打鼓,重 1.5吨,组织人力花一个月时间制成。 最精美的是机车工厂的彩灯孔雀开屏,开屏时几百个小灯齐明, 孔雀鸣叫。同年,歌曲《快快飞回母亲的怀抱》获省歌曲评奖二等奖。歌曲《咱村也通了公共汽车》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 双人舞 《夫妻开店》获全省艺术馆干部调演一等奖。《花儿朵朵》、《看比赛》获省少儿舞蹈比赛优秀节目奖。1983年春节,举办全市秧歌会演,有51个队参赛,每队少则50人,多则200人,共3 000余人参加表演。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跑驴、荷花舞、大头娃娃、麒麟舞、花伞、扇子舞和少数民族舞等,从形式到内容均有新意。同年,市民委与市文化局决定,每年 8月15日为全市朝鲜族老人节。每逢此日,城乡数千名朝鲜族老人及其家属集会,表彰模范婆媳并以各老人活动室为单位准备节目参加表演,充分发挥朝鲜族老人的特长和技艺,演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特别是全场集体舞,人们载歌载舞,欢快尽兴,场面壮观。1983年,市内开始出现由群众艺术馆与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首家放像点。1984年举办元霄节灯展,共展出 500余盏灯,形状新颖别致,除传统花灯外,多运用电子技术,使彩灯声像俱佳。其中黄金公司的采金船灯和黄金万两灯更寓有新意。到1985年,全市共举办四届幼儿园文艺会演。从群众艺术馆建立到1985年,共举办美术、曲艺、文学创作、摄影、舞蹈、声乐、器乐等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156期,培训人员7 086人次。
牡丹江市集邮协会自1982年成立至1985年,共发展会员247人,集邮爱好者达2.5万人次,共举办6次大型邮展,4次中型邮展,15次基层邮展。展出大小专题335个,贴片总数达7 567片,展柜1 081个,参观人数达6.9万人次。